西南地區發現的一系列和平文化遺址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記者從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近日,中國科研人員公布了9處新的和平文化遺址,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人類學》上。
研究成果由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發表。 **第一作者武漢大學在職博士、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長吳源介紹,包括此次公布的9個和平文化遺址在內,中國官方公布的和平文化遺址數量已增至13個。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南南洞遺址和平文化石製品組合。 (圖片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和平文化是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期(約 450,000-4000年前),是現代人適應熱帶雨林環境的特徵遺跡,也是東南亞史前考古研究的核心前沿課題之一。
在上個世紀的和平文化研究中,西南地區曾因為沒有相關發現而被排除在該領域的研究之外。 原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紀雪平及其團隊於2015年發現雲南首個和平文化遺址,也是亞洲已知最早的和平文化遺址——滄源硝酸鹽洞,吸引了國際學術界對中國西南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的關注, 也引發了關於和平文化的起源和傳播的討論。
此後,相關研究團隊在雲南省西南邊境地區開展了持續的考古調查和研究工作,在多個地點採集了多批石器標本,對具有和平文化石製品特徵的石器組合進行了集中的前期研究,探討了和平文化的地理分布規律和人口遷移適應策略網站。
雲南省永德縣、臨滄市、雲南省大雁坊舊石器時代遺址和平文化石製品組合。 (圖片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結果表明:和平文化遺址基本位於熱帶雨林環境中,最北端靠近北回歸線,最南端靠近赤道。 從目前已知的和平文化地理分布來看,這些遺址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大陸北側流經雲南的三條國際河流的河谷地區。 這初步表明,具有和平文化的人們的遷徙可能利用了河谷的便利,河流也為古代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水資源、工具、原材料和食物資源。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周玉端表示,我國和平文化研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後續不僅要對典型的和平文化遺址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還要探索和平文化的起源及其與其他民族文化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