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財經記者史冰冰.
地方對“新型工業化”的關注正在從省級向地級和地區級蔓延。 今年以來,蘇州、南京、徐州、宜昌、青島等地先後召開新型工業化會議,提出發展目標和具體措施。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也是城市能量水平躍公升和實力的硬核支撐,面對新型工業化時代必須回答的問題,從頭城到後起之秀,都希望得到發展機遇。 但由於各地產業背景和發展水平不同,新興產業、老產業、老產業和資源型城市在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時,存在著不同的發展模式和實踐路徑。 對此,我們選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看看在通往“新”的道路上有哪些關鍵點。
新興工業城市蘇州:科技投入煥然一新。
在美國《商業週刊》評選的全球九大新興工業城市中,蘇州是亞洲唯一被提名的城市。 2023年,蘇州GDP將達到24,653工業以4億元人民幣,一直是蘇州最大的“管家本事”,對蘇州GDP的貢獻率超過40%。
今年1月4日,蘇州以“新年第一次會議”的形式召開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會議,全面落實“蘇州智慧型製造”強基礎和提質行動,加快構建由10個重點產業集群、30個重點產業鏈組成的“1030”產業體系。
蘇州“1030”工業規範的發展目標是什麼? 蘇州提出,在三年左右的時間裡,力爭形成電子資訊、高階裝備、先進材料、新能源四萬億級主導產業,工業總產值5萬億元,GDP3萬億元。 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著力建設具有世界領先地位的“智慧城市”。
蘇州電子資訊、高階裝備、先進材料、新能源產業四大王牌均屬於新興製造業,其中,蘇州電子資訊、高階裝備、先進材料三大產業產值已突破萬億元。 僅從電子資訊產業來看,蘇州就擁有積體電路、新型顯示器、光子學三個千億級產業,光子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中的“關鍵少數”,涉及許多國家亟待解決的“卡脖子”技術,對電子資訊裝備製造和未來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 截至2022年底,蘇州光子產業規模已達3600億,其中核心產業產值超過600億,在光晶元、光製造、光通訊等領域具有顯著優勢。
新華社。
此外,蘇州的高階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也逐漸成為一種氣候,在當地工業展會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需要不斷提公升科技創新體系的支撐能力,主體是科技企業和科技專案。 繼蘇州市新型工業化促進大會之後,科技投資推介會再次表達了蘇州的追求,近日召開的蘇州市科技投資推介會上,蘇州市市長吳青表示,“科技投資是培育未來產業、拓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手段, 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的重要起點。 ”
據了解,自去年9月蘇州成立全國首個實體運營的市級科技投資中心以來,蘇州新增科技投資專案超過10000個。 此外,2023年,蘇州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將超過2家50000家,全國第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家57萬,居全國第四位,高新技術產業佔蘇州工業總產值的527%,新增國家級人才215人,省級創業創業人才186人,佔江蘇省近1 3人。
對於蘇州來說,科技投入的本質是“專案為王”理念在創新驅動戰略層面的有力延伸,也為蘇州新的發展動力不斷夯實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
青島,工業老牌城市:資料與現實的融合是乙個重要的起點。
新型工業化是老工業城市煥發活力的必由之路,想要加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群聊”,老工業城市需要敢於突破和轉型的勇氣。
青島是中國最早啟動工業化程序的城市之一,但目前工業經濟佔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有待進一步提高。 青島要想在新型工業化浪潮中鍛造長板,補短板,不僅要撬動股改,還要推動增量式上漲。
近日,青島市新型工業化推進會下達了建設“工業智慧型製造強城”建設的最強動員令。 今年,青島將圍繞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柱的科技創新和先進製造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向高階化、智慧型化、綠色化、集群化方向發展,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於新型工業化全過程,培育新的優質生產力,穩定產業基本面。
其中,數字與現實的融合是青島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抓手。 青島新型工業化推進會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功福青島”行動,建設做強卡奧斯、檸檬豆等工業網際網絡平台,推動人工智慧產業培育和應用賦能,不斷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基礎,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新華社。
如今的青島,經過多年的布局,培育了以兩個國家雙跨平台為首的40多個工業網際網絡平台,並被授予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試驗區、中國軟體名城、全國首批“千兆城市”,“功福青島”模式在全國多地複製推廣。 青島也從數字基礎設施領域入手,統籌布局總規模3000p的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培育開發大型人工智慧模型。 同時,加快積體電路、智慧型感測器等電子資訊製造業重點專案建設,努力提公升數字產業化能源水平。
眾所周知,青島品牌享譽全球。 去年,研究員、原重慶市市長黃啟凡在青島發表演講時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人工智慧和智慧型網聯的時代,青島亟需湧現出新的引擎,拿出新的'N大',隨貨走進千家萬戶, 該市的製造業有望佔據全球工業競爭的主戰場。 在新一輪工業化浪潮中,這些代表著高技術、高附加值、智慧型化、低碳的新產品,預示著青島未來產業的變革方向。
資源型工業老城徐州:一批創新產業“重生”。
面對新型工業化,產業結構重的傳統資源型老舊工業城市如何卸下發展的“包袱”,推動產業結構“由低到高”?
近日,兼具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雙重身份”的徐州,以高標準、規模大的會議吹響了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動員號角,提出建設具有國家地位和全球影響力的製造業強城,確保到2025年產業規模突破萬億, 製造業比重大幅提公升,GDP超過一元。
在確定了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之後,發展路徑也尤為重要。 近年來,徐州提出著力打造“343”創新產業集群和“5+x”未來產業體系,其中“343”創新產業包括工程機械、綠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三大優勢集群; 四個新興集群(數字經濟、積體電路和資訊通訊技術、醫療保健和醫療保健); 三大特色集群(優質鋼材、高階紡織品、食品農副產品)。
對於資源型老工業城市來說,推進新型工業化既有先天優勢,也存在傳統產業公升級緩慢、新型產業集群不景氣等亟待解決的制約因素和瓶頸。
以鋼鐵行業為例,當前鋼鐵行業已進入產能過剩、消費強度明顯下降的矛盾深度調整期,鋼鐵行業是徐州的傳統優勢產業,向產業鏈和價值鏈高階邁進尤為迫切。 徐州將精鋼產業納入“343”創新產業集群三大特色創新產業集群之一,作為主鏈企業,徐鋼集團淘汰了兩條落後裝置生產線,重組了周邊兩家企業的鋼鐵產能,順利完成了企業的轉型公升級。
依託多年積累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徐州正在進入新的發展方向。 去年,徐州綠色低碳能源產業產值1327億元,同比增長81%;高階紡織、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產值分別增長388% 和 81%。2024年,徐州提出工程機械國際收入增長11%,綠色低碳能源產值增長10%,新材料產值500億元,積體電路和ICT、醫藥健康規模力爭分別達到450億元和430億元。
當前,各地正根據自身國情和產業基礎,在若干重點領域加快探索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和實踐路徑。 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湘清認為,這有利於加快新發展格局下新型工業化建設,加快形成創新驅動新機制,進一步提公升我國先進製造業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