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將有超過1100萬大學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
據統計,2024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超過1150萬人,較2024年的1076萬人增加74萬人。 這使得就業壓力相當大。 這種壓力已經體現在2024年創紀錄的研究生申請人數上,達到474萬人,幾乎與普通本科招生人數持平。 這意味著幾乎每個本科生都在考慮繼續深造。 此外,2024年國試報名人數高達194人80,000人,參加考試的人數為152人50,000人,參加考試的人數與計畫被錄用的候選人人數的比例約為41:1。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嚴重,難度逐漸加大。 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有幾個。 一是就業壓力的衝動。 大學畢業生人數少,大家在畢業前一定要找工作,短時間內提供上百萬個工作崗位並不容易。 因此,近年來,大學生找工作的速度往往較慢,即花更多的時間找工作。
其次,學生的專業與就業市場的需求不匹配。 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一些熱門專業,如法律,由於入學門檻低,在各個大學都開設了,導致人才的培養超出了社會的需求。 此外,部分專業的課程相對陳舊,如部分材料專業,教師脫離實踐和科研,使學生學後難以應用。 也有一些專業變化很快,每年都有新的專業出現,而雇主變化沒有那麼快,導致一些新興專業無法被錄用。
另一方面,部分責任在於學生自己。 許多大學生認為自己對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有著豐富的知識和知識,因此他們期望找到高階工作,但其中許多人並沒有他們想要的那麼好。 有些人不願意去工廠和建築工地,因為工資低,寧願呆在家裡。
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許多工作崗位消失了。 例如,教育和培訓部門需求的減少與政策有關;翻譯需求也在減少,這與人工智慧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有關。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會計、美術、甚至程式設計等一些職業都會減少。
但是,如果我們回顧歷史,畢業生在任何時候都很難找到工作。 我國最初實行的是大學生包包分配制度,當時的大學畢業生人數非常有限,才是真正的社會精英。 然而,在分發過程中,許多人被分配到偏遠地區。 當時,許多工廠和科研單位都集中在三線城市,工作條件非常艱苦。
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營職業成為主流。 在90年代初,沒有那麼多工作機會。 劉強東在大學時選擇自己創業,因為他學的是社會學,意識到畢業後可能會失業。 不久前,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的一位校友回憶起自己畢業30周年的情景,表示機械工程在當時是乙個過剩行業。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些北大中國學生賣豬肉,而清華學生做保安。 和現在的北大醫要當成官沒什麼區別。
該大學已將招生人數擴大到每年1000萬名畢業生,這是乙個巨大的數字,甚至紐西蘭的總人口也不到500萬。 沒有其他國家能為大學畢業生提供1000萬個工作崗位。 因此,人們只能降低期望值,接受就業條件差的工作,或者學歷要求不高的工作。 資料就在這裡,雖然我們感到無奈,但我們只能接受現實。
此外,社會瞬息萬變,隨著科技的發展,工作形式也發生了許多變化,靈活就業變得非常普遍。 找工作時,要做好心理準備,不要怕被裁員。
以上內容資訊**載於網路,本文作者無意針對或影射任何真實的國家、政治制度、組織、種族或個人。 以上內容並不意味著本文作者認同文章中的法律、規則、觀點、行為,並對相關資訊的真實性負責。 本文作者對上述任何或相關問題概不負責,也不承擔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