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和心理學領域的兒童精神病學家約翰提出的。 鮑爾比的定義是“個人與具有特殊意義的人形成強烈情感紐帶的傾向,為個人提供安全和安慰”,通俗地說,它是孩子和他的照顧者之間穩定而強烈的情感紐帶。
我們可以將孩子和母親之間的情感聯絡大致分為三類:
一是安全連線。 這類孩子把母親當成“安全基地”和“避風港”,主動以母親為中心探索環境。 這樣的孩子,在媽媽的陪伴下,可以完全放飛自我,情緒積極穩定,母親短暫缺席帶來的焦慮也會因為媽媽的歸來而一掃而空; 而他們的母親總是用欽佩和愛的眼光看著自己的孩子,她們不會主動干涉孩子的行為,而是更多的陪伴和傾聽。 當孩子處於危險之中,需要幫助,或者有需要安慰的情緒反應時,他們能夠迅速理解自己的感受,並為他們提供所需的幫助。
第二種是迴避型依戀。 這樣的孩子總是對母親有一種冷漠的態度,他們啟用了內心的自我保護機制,將自己對母親的期望完全隔離開來。 因為母親對孩子不耐煩,對自己的行為反應遲鈍,經常對孩子的錯誤失去控制,下意識地責罵和抱怨孩子,甚至有過激行為。 而當孩子期待與母親互動時,往往會表現出心不在焉、負面反饋,甚至完全無視。 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對母親懷有最大的渴望和期待,卻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冷漠的回應。
第三種是焦慮矛盾的依戀。 這類孩子非常在意媽媽的一舉一動,似乎格外警惕,頭腦觀察力強,想和媽媽接觸,又抗拒接觸,很難融入陌生的環境。 這類孩子的母親往往會誤解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情緒不穩定; 有時興高采烈,對孩子非常積極; 有時消極和沮喪,忽視孩子; 他們不是按照孩子的需要來照顧孩子,而是按照自己所謂的想法強迫孩子順從他們,從來不在乎孩子是否願意。
實踐發現,童年時期的依戀與成年期的依戀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具有安全依戀感的孩子長大後會積極地與他人互動,並輕鬆地與他人建立基於信任的關係;
有迴避型依戀的孩子長大後會對他人產生懷疑和憤怒,不容易形成信任和親密的人際關係。
患有焦慮矛盾依戀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對他人的關係過度緊張,表現出過度的貪婪和依賴他人。
也就是說,依戀關係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童年時期孩子與父母的依戀關係會成為他們心理和人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像種子一樣在孩子的心中慢慢生根發芽、發芽、發展、結出果實。
如果我們播下愛的種子,我們的孩子就會在心中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中成長。 如果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那麼收穫的將是恐懼和不安全感。 讓我們做“足夠好的父母”,給孩子積極的回應,為孩子的精神成長提供肥沃的土壤,給他們足夠的信心去勇敢地探索未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