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有或全無”(即完美主義)的極端思維背後,是擔心自己無法做得像別人一樣好。
但是,乙個人從開始做某事到能夠在人群中大放異彩,並得到每個人都認為好的結果,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這並不是通過喊口號來實現的。
那麼,我們真的想將自己的弱點與他人的優點進行比較嗎?我相信每個人都明白利弊。
只不過,思考有時候是懶惰的,當人們能找到一種自洽的自欺欺人的方式時,似乎有些需要做的事情,不去做是沒有意義的。
但最終,這種想法傷害了自己。 當大家都在談論完美主義和極端思維的困境時,如何擺脫完美主義似乎是乙個可以談論很久的話題。
但我在《實踐的心態》一書中看到了另一種對完美的解釋。 你目前能做到的程度實際上是完美的。 比如一朵花,從一粒種子到生根,破土而出,長出枝葉,再到經歷花朵的開花,這其中一環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成長和改變有耐心,我們就能接受自己現在的能力,然後我們會盡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一件事,這種行為就會完美無缺。
如果把完美理解為一種無法達到的高度,那麼追求完美就沒有意義了,怎麼會突然從無到有。
在我看來,可以做些什麼來落入完美主義的陷阱?追求完美——意識到完美主義是乙個貶義詞——盡你所能擺脫完美主義。
如前所述,完美可以有其他解釋,我們甚至根本不需要給它解釋,而是看看我們活在當下的能力,並專注於我們實際可以實現的目標。
列出我們想成為的人以及我們現在能做什麼。
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地朝著我們的期望前進。
說這個過程很簡單,太武斷了。 但如果要說有多難,就是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我們繼續做下去,那麼我們的行動就會縮短距離。
所以盡力而為,盡力做好,而這種狀態就是我們所能呈現的完美狀態;
如果你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沒有做好工作,你可以把它算作乙個錯誤;
如果做不到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只能說是正常的表現。
接受這種理解不是更容易嗎?這就像一朵花的生命,每個階段都是它所能呈現的完美狀態。
那麼你說的完美是什麼意思呢?是我們能達到的境界,就是要充分發揮自己原有的能力,力求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與其追求你無法實現的東西,那不是完美,那是強迫。
為什麼我們不期望新發芽的種子第二天開花呢?似乎沒有機會或必要討論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那麼,我們是否認為我們的能力有可能突然增長到只有行業精英才能在一件事上達到的高度?這不是事實嗎?
那麼,我們究竟要如何看待完美主義呢?接受還是擺脫?如果你想讓我說,不要打擾它,因為我們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完美這個詞。
有時候你確實需要放開自己,完美主義的原始定義不是你定義的,那為什麼要用自己的行為來匹配數字
實際上,我最初看《練習的心態》是為了提高注意力,但前面提到的段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本很薄的小冊子,大約1個小時就能讀完,一時間,它幾乎是一本我會永遠掛在嘴邊的書。
因為我從未見過比這個解釋更合理和“完美”的東西。
除了對完美的另一種解釋,在我今天讀到的《超越完美的幸福》一書中,指出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一種是完美主義,另一種是最優主義。
這個**再生動不過了,箭頭指向我們想要達到的某個目標,或者我們期望自己達到的某個高度,完美主義者希望這條路是平坦的,我們必須以最好的狀態做事,否則很快就會取得滿意的結果。
然而,期待只是期待,在現實生活中,誰沒有遇到過任何困難呢?誰能真正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畫出筆直的路線圖?
完美主義詞典經常想出極端的詞,例如“應該”、“必須”、“必須”和“不可能”。 因為他們害怕面對失敗,害怕他們沒有能力面對不好的後果。
通常,在他們開始做某事之前,他們已經想到了把事情搞砸後無法忍受的痛苦。 所以他們在嘗試之前就放棄了。
然後他們把自己的選擇合理化,並欺騙自己進入各種理由,試圖證明他們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那麼事實是什麼呢?他們忽略了,從做一件事情開始,要真正把事情做好,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它需要不斷的努力,接受反饋,然後在反饋中不斷調整動作,只有當我們嘗試了所有我們能做的努力,我們才能根據實際結果來判斷這件事做得如何, 以及是否還有一些流程需要改進。
但是沒有成功或失敗這回事,完美主義者給自己和他人貼上成功和不成功的標籤。 他們的恐懼會導致他們忽視過程,只關注結果。
這種思維方式也帶來了只接受成功而不接受失敗的兩難境地。 他們沒有耐心參與漫長的過程,這導致他們無法體驗這個過程的快樂(即活在當下)。
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目標,從人生的角度來看,都是階段性的。 那麼,我們不都處於這一生的過程中嗎?
相比之下,樂觀主義者完全意識到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他們對成功和失敗沒有任何特別的看法,他們也不會給自己和他人貼上標籤。
他們只是接受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真實經歷,快樂時笑,悲傷時哭泣,他們接受積極和消極的情緒。
他們很清楚,他們實現某些目標的能力需要一致的行動,他們知道即使如此,一路上也會有很多不確定性,但他們仍然會對這些糟糕的時刻採取積極的態度。
其實,樂觀主義者會在每乙個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刻,做出長遠的考慮,對自己更有幫助另一方面,完美主義者會利用內心的恐懼來權衡他們此刻可以接受和不能接受的事情,然後在他們面前做出對自己更好的決定。
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兩者之間的對比在書中被非常仔細地劃分。 就個人而言,我認為沒有必要。 道理很清楚,對於許多所謂的完美主義者來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就足夠了。
沒有必要比較樂觀主義者的行為並用另一套邏輯來構建自己,而是試圖允許和接受與他們相關的東西。
例如,你自己的經歷、情緒、感受、需求等,了解自己的長處、短處和能力,面對真實的自己和現實世界。
從與自己和解開始,試著一步步擴大自己接納的範圍,讓你逐漸面對生活中存在的快樂和痛苦,並意識到你忽略的現在很快就會變成遺憾的過去。
然後學會珍惜當下,用你一一付諸行動的當下繪製未來的路線圖。
所以,不管是完美主義還是樂觀主義,說出心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有能力成為什麼樣的人,並能夠認識到“只有一步乙個腳印,才有可能實現目標”的事實, 並且仍然選擇接受它。
完美主義者不願接受、難以面對的負面事物,太複雜了,要徹底改變行為並不容易,所以學會接受當下所有不完美、所有不想面對的事情,是當下比較重要的部分。
以上,希望能為想要做出改變的朋友提供一些思路。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