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2月7日新聞網(記者 張志成 通訊員 蘇同健) 東經109°41'59.786", 緯度 26°5 N'34.983"位於湖南省懷化市侗族自治縣的中國傳統村落半坡村,正等著大家揭開“她”的神秘面紗。
沿著一條崎嶇不平的村道上坡,距村口300公尺處陡坡近70公尺,兩邊山崖高聳,形成天然關口,關口不開時有老公。 一條小溪傾瀉而下,伴隨著水聲,悠閒地舞動著,像一條伸出舌頭的長龍。 “一半,一半; 斜坡,山坡也。 因此得名“半浦”。 洞巖水稻節(2023年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這裡舉行。
在半坡村的入口處,一座座風雨橋和圍門凌空穿過關口,彷彿關公就是刀城門。 站在村口,村格是“工作”字形。 兩端地形比較開闊,是稻田耕種的主要區域,中間是狹窄的走廊區域,周圍環繞著高聳的山峰,群山疊疊,成為天然的綠色擋風屏障。
村里的木結構建築大多是典型的高蹺建築,建在走廊區域兩側的懸崖上,懸崖根據山脈暴露的唇氈地面形狀,一步步建到山頂,輔以人工的徹底堡壘和山脊,拓寬了區域。 鼓樓、天赦樓、圍門、亭台樓閣、八卦魯勝平等古建築恰到好處。 以小溪為邊界,兩岸建築從遠處相互呼應,相互映照。
村落選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佔天不占地,人自然合一”,整體布局給人規律感和形上學的變化感。 每當雲霧瀰漫時,村莊就會被染上一層神秘的色彩,若隱若現,變化無常。
半坡洞村(照片由中央廣播網縣住建局提供)。
村內青石板路散落成網狀,連線著山上和山下的住戶,青石板表面有深淺的年代磨損痕跡。 高蹺的建築矗立在道路兩旁,訴說著他自己的“榫卯結構”和“抗風抗雪”的故事。 走到山頂中心,一座歷經百年滄桑的鼓樓敞開迎接客人的到來,走進鼓樓往下看,整個村莊盡收眼底。
大多數村莊都是典型的高蹺木結構建築(由中央廣播網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提供)。
半坡洞村建於清朝康熙39年(1700年),由黃都村歐氏三兄弟遷徙而成,逐漸繁衍壯大,是純正的侗族村落。 這裡有以蘆葦、琵琶、侗戲、大歌、閉幕宴、醃魚葷肉等為代表的傳統侗族文化,語言和生活習俗保持了侗族的原始狀態。
近年來,半坡村依託村莊生態環境、傳統文化、民族特色等資源稟賦,承接了“侗神醫”神秘傳奇的故事,借助“侗巖公尺節”的“金招牌”參拜神醫歐,從改善人居環境入手, 振興地域文化,多渠道宣傳,發展以健康文化產業為核心的侗藥沐浴、泡腳等保健服務。延伸上下游產業鏈,種植中藥材,新建民宿和養生中心,成功申報省旅遊精品路線推薦的養生基地。 如今,外出打工的人們紛紛回到家鄉創業發展,半坡村的傳統村落再次煥發了生機。
更多精彩資訊,請參考應用市場**“中央無線網”客戶端。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道**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以通過央視的“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進行網上投訴。 版權宣告:本文版權歸中央無線電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 請聯絡: cnrbanquan@cnr我們將對不尊重原件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