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反擊”不僅意味著電商巨頭之間上演鬥爭的結果,更意味著不同商業模式的較量,不僅是“一二線”與“五環外”之爭,更意味著消費市場“變遷”,中國市場買家引領的消費新時代正在開啟。
文字:**青石丹。
id | bmr2004
紙巾1元,紙巾12元不鏽鋼碗、6元針織毛衣、10元10磅洗衣粉、26元羽絨棉衣物......憑藉超低**,拼多多“逆襲”阿里巴巴,成為新的“電商一哥”。 2023年11月28日,拼多多發布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營業收入達到6884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355億元增長93%9%;實現GAAP淨利潤1554億元,淨利率226%。
學球資料顯示,2023年11月29日,拼多多的市值一度超過阿里巴巴。 截至11月30日,拼多多市值達到1959億美元,超過阿里巴巴(1907億美元),正式實現“逆襲”。 截至12月22日,拼多多的市值為19196億美元,阿里巴巴的市值為1915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的“逆襲”,不僅意味著電商巨頭之間上演一戰的結果,也意味著消費市場已經“變了”,中國市場以買方為主導的消費新時代正在開啟。
錨定“五環外”。
極低的“**病毒式”營銷,讓拼多多俘獲了無數消費者,乙個“異類”出現了。
2015年,“雙11”銷售額接近千億元,JD.com 的3C和大物流做得不錯。 這時,微信群的第乙個群鏈結出現了,瘋狂的“裂變”開始了。
這個群環是由35歲的黃錚發起的,他以社交群模式,將農產品從原產地賣給消費者,開創了社交電商的新模式。 極低的“**病毒式”營銷,讓拼多多俘獲了無數消費者,乙個“異類”出現了。
長江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李偉告訴《商學院》記者,幾年前,中國消費市場新零售熱潮如火如荼,投入的熱錢不斷湧入消費市場。 拼多多複製了社交電商的**模式,然後用“病毒式”的營銷方式,走阿里巴巴(**)早年走的路,但那是一條偏離、低質量、低**的道路,這完全是冒險的舉動。 這種“農村圍城”、降維收割的電商模式,能否跑出已經成熟的電商競爭紅海,其實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幾年前,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已經受過教育的1.2億使用者身上。 在此背景下,拼多多針對的是中國超過10億沒有消費公升級能力的人,這在當時甚至是不合理的。
生活在一二線城市的主流人群並不了解中國廣大基層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李偉直言不諱地表示,**、京東等電商平台,基於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則,選擇更早融入網際網絡,擁有更強大的消費群體,將那些弱勢消費群體的需求摺疊起來。
另一方面,拼多多在上線之初,就通過社交電商常用的手段,鼓勵大家叫朋友來“撿羊毛”、“剪刀”,啟用了這一層次的消費需求。
可持續的低價系統
無數商家對拼多多平台吐槽已久,拼多多也沒有妥協,反而更加積極地站在消費者端,公升級了一系列消費者保護措施,夯實基本面。
在發展初期,拼多多無疑是“低價”的代表,同時也出現了劣質、廉價、假貨等負面標籤。 無處不在的“斜槓”鏈結引起了很多爭議。 但拼多多確實擁有無可匹敵的優勢。
零售電商行業專家、百聯諮詢創始人莊帥指出,拼多多在成立初期就建立了以“**”為核心維度,結合商品的“品質”和商家的“服務”,篩選出“質量比”最高的產品,進而精準匹配使用者需求,層次需求越來越大, 從而形成長期穩定的“**優勢”。“這種制度和邏輯改變了傳統電商平台以門店為主、以廣告收入為盈利模式的經營邏輯,對商品數量的要求非常大。 因此,拼多多最初專注於農產品和工廠白標商品,然後通過社會裂變,快速、經濟高效地從下沉市場獲取大量使用者,實現規模化銷售。 莊帥說。
後來,在2019年,拼多多創新的“百億補貼”模式誕生,與原有體系完美結合,再次樹立了牢不可破的“質價比”優勢。 2022年,拼多多提出,高質量發展戰略仍以這一底層體系為基礎。
總之,拼多多用“討價還價”打響全國,從**和京東的消費市場“殺出一條血路”。
拼多多成立8年來,從戰略、執行、努力等層面全面貫徹低價戰略,站在消費者一邊。
拼多多集團執行董事兼聯席CEO趙家珍在交接2023年三季度報告“成績單”時,也特別提到,“未來,我們將始終保持對消費者的同理心,充分尊重每一位消費者的每乙個需求,持續提公升平價好服務的可及性。 ”
無數商家對拼多多平台吐槽已久,拼多多也沒有妥協,反而更加積極地站在消費者端,公升級了一系列消費者保護措施,夯實基本面。 李偉總結道。
正因為如此,無數消費者蜂擁而至拼多多,就連中高產消費者都覺得拼多多“真香”; 無數商家瘋狂“內卷”拼多多的低價體系,維持著可持續的低價體系。
海外“爆破”。
temu在美國的成功“爆破”,很大程度上表明,在全球消費市場,利用羊毛,利用羊毛,追求價效比是人類的天性。
國內消費市場“捲起死”,海外市場鬥爭也“如火如荼”。 資料顯示,拼多多海外業務temu(多多跨境)已幫助廣東、浙江等地100多個製造帶的1萬多家工廠加速海外擴張,日出口超過40萬件包裹,日均貨物重量約600噸,其中一半以上發往美國市場。
據了解,TEMU採用“全託管”的創新模式,除提供貨物和庫存入庫外,其餘門店運營、倉儲、配送、退換貨、售後服務等環節均由TEMU平台“打包”。
莊帥指出,一方面,Temu通過“全託管”模式幫助中國商家解決不同國家政策和消費習慣差異的問題,降低海外客戶獲取、運營、產品選擇和履行的難度和高成本。 另一方面,“全託管”模式也讓平台能夠快速組織自己更大規模的商家和產品,然後快速擴充套件到多個國家,實現快速增長。
在“全託管”模式的背後,拼多多繼續發揮“低價體系”製造爆款產品的能力,借助中國製造業低成本、快速響應的柔性鏈條優勢,同時採用國內統一倉儲、海外跨境直郵的配送模式,確保履行。
不過莊帥也表示,與拼多多的平台模式相比,Temu平台模式其實更重了,對團隊能力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公司運營成本在前期也快速上公升,導致利潤率下降。 隨著規模的增長,“全託管”模式需要平衡平台盈利能力與商家利潤和競爭力之間的關係。
即便如此,temu還是有很多功勞。 拼多多2023年第三季度報告披露,其交易服務收入為292億元,同比增長315%,主要包括多多的雜貨佣金收入、temu收入和約數百億補貼的佣金。 據國海**介紹,2023年第三季度,TEMU的營收貢獻約為162億元。
temu在美國的成功“爆破”,很大程度上表明,在全球消費市場,利用羊毛,利用羊毛,追求價效比是人類的天性。 李偉說。
拼多多表示,Temu已經上線一年多,覆蓋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希望利用過去幾年積累的第一連鎖基礎,為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提供工廠直達的購買渠道,提供更靈活、個性化的**連鎖店和更具價效比的綜合購物體驗。
時代的拼多多?
沒有企業時代,只有時代的企業“,人們曾經用這句話來形容阿里巴巴,現在這句話也適用於拼多多。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迅速崛起的拼多多模式,還是海外“爆破”的鐵木“全託管”模式,模仿和複製這些遊戲規則並不難,但這並不意味著下乙個拼多多和下乙個鐵木就會出現。
李偉強調,拼多多的成功,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吃時代和人口的紅利。
一方面,拼多多在經歷了狂野模式後,在前輩的基礎上繼續發展電商運營新模式,包括摒棄購物車,每天搞**,縮短購物路徑,減少全量減量等常見的電商推廣套路; 通過百億補貼、“單品減量”、“日折”等活動,為消費者提供雙倍補貼。
另一方面,拼多多放棄了自營模式和自採購平台,看似失去了對質量和品牌的控制,但也給中小企業帶來了效率和公平性,反而讓更多的商家在競爭範圍內提供消費品,拼多多找到了市場的平衡點,這比其他電商規劃平衡點更具競爭力。
正是在產能過剩的時代背景下,由於各行各業低端產能過剩、高階產能不足的局面,讓拼多多這樣的低成本平台有了廣闊的內捲空間,讓無數商家在平台上捲到極致,直到“剩剩為王”。 李偉說。
但是,雖然人們追求好質價的本性一直存在,但客觀現實在於不可能無休止地減少,企業滾動到平衡點,市場回歸理性,從而正常、可持續地發展。
在中國,拼多多吃完產能過剩的紅利,迅速成長為“巨人”; 在海外,人們也期待Temu“再造另乙個拼多多”,但市場上是否真的能再有另乙個拼多多、另乙個Temu,能不能讓那些利潤微薄的商家比拼多多和鐵木平台更波動、更賺錢,恐怕很難說。
沒有企業時代,只有時代的企業“,人們曾經用這句話來形容阿里巴巴,現在這句話也適用於拼多多。
消費“改變天空”。
如今,拼多多正在飛速發展,不是因為它的實施力和努力比阿里巴巴強得多,而是因為消費市場的平衡確實發生了變化。 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真正值得期待的是“買家主導的消費時代”的開始。
幾年前,電商巨頭只看消費公升級,選擇性地忽略了消費分級。 幾年後,他們發現中國的消費市場非常龐大,水平可觀,所以各大電商公司都在爭先恐後地“下沉”,把**當成第一贏家或輸家。
2023年“雙11”,各大電商企業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調低價。 抖音推出“一站降免下單”活動; 快手以“百億大牌”為“雙11”主題; 京東非常腳踏實地地將“雙11”主題定在“真的很便宜”,之前的“6.18”主題是“多快多好存”; *宣布“我們將做乙個讓消費者覺得最實惠的'雙11'”,然後在12月拉開了“雙12”**年終“好價日”......
而“天天'雙11'、天天'6.18'”的拼多多,在11月底市值上“逆襲”阿里巴巴,更是“美”。
更重要的是,這不僅意味著電商行業正在“沉淪”到正軌,也意味著消費市場已經“改變”。
李偉直言不諱地說:拼多多的市值超過了阿里巴巴,這是乙個分水嶺,過去平台總是由生產商主導。 在中國消費市場,第乙個市場變化不是政策制定者要求平台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結果,而是市場競爭和平台商業模式戰略創新的結果。
如今,拼多多正在飛速發展,不是因為它的實施力和努力比阿里巴巴強得多,而是因為消費市場的平衡確實發生了變化。 李偉強調,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真正值得期待的是“買家主導的消費時代”的開始。
在平台的聚合效應下,個人消費者終於不再是弱勢群體,消費能力較弱的買家也可以在買賣雙方的博弈中公平公正地行使自己的權利。
當這樣的平台越來越多時,這不僅有利於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在市場端和生產端會有更強的引導力,從而使社會資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生產效率更加高效。 李偉說。
*:商學院雜誌,2024 年 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