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自我分裂的背後

Mondo 教育 更新 2024-02-26

一種現代**線的感覺:好累。 其中,有充實和滿足的疲憊,也有衝突和空虛的疲憊。 後者在這裡介紹。

比如讀研究生三年級的喬(化名)說,她的心是**成兩半,所做的一切都遭到了尖銳的反對:我討厭人際交往,嚮往它; 所想和所言總是不同的; 我喜歡睡覺,做夢,不想醒來,但我還是早起,每天不停地做事; 我對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使我生活在高壓之下。 太無助了,太累了。

喬是乙個學業優異、性情溫柔的女孩。 她也想知道為什麼研究生畢業後,她的性情變化如此之大,以至於她不了解自己。 並試著去理解,自我意識是如何形成的,你想展示什麼,你能走向整合嗎?

1)自我去哪兒了?

喬不只是乙個案例,那種心,是很多人的現狀。 而喬的內在自我可以回答一些我們想要解釋和想要的問題。

讓我們來看看喬的一段記錄:“在我生命的開始,我被安排好了。 從小到大,我就像乙隻非常乖巧的寵物,讓身邊的人都開心,我似乎也很開心。 我只記得三件事:我的父母非常努力地工作,關心我,除了學習從不讓我做任何事情,我沒有經歷過任何叛逆、競爭、恐懼等。 我沒有父母的擁抱,只有他們一再的告誡:努力學習才能有所作為,將來當醫生是我們家的榮幸。 我從來沒有特別悲傷或興奮過,就好像我在父母的夢中睡得很香。 高三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快要醒來了,卻發現我住在別的地方,我一點都不喜歡學習,我不喜歡我所做的任何事情。 更糟糕的是,我發現我離自己太遠了,我找不到自己,我找不到自己,我甚至不知道我想要什麼,什麼屬於我。 我感覺自己在乙個陌生的世界裡忙碌著。 ”

對於喬來說,這個哲學命題無情地擺在他面前: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哪裡,我要去哪裡?

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反思這個命題。 喬自然不願意去想,但她必須去想,就像她此刻面對的所有事情一樣,她必須接受她不想接受的東西。 她的自我意識就像乙個盲人,盲目而辛苦地走在不知道該去哪裡的路上。

喬的“自我”揭示了:她的主體意識,從童年到青春期,都是乙個混亂的身體,浸泡在母親溫暖的乳汁中,當面對外界的衝擊和選擇時,青春期後期,被保護的嬰兒,只覺得一種強烈的**性**,表現在做任何事情上,焦慮該——不應該? 好與壞? 接受 - 逃避? 這些相互矛盾的經歷是形成乙個人令人擔憂的迴避特質的早期經歷。

毋庸置疑,所有的記憶都在尋求表達,尤其是那些深埋在潛意識中的記憶。 愛的人會尋求再次愛,恨的人會再次尋求恨,而那些曾經分離和被拋棄的人會尋求再次分離和拋棄。

當喬感到“清醒”時,他在重複乙個表情:拖著腳。 同時,她認為拖累的傳導是什麼? 您要做什麼? 這是我真正應該反省的。 雖然我不是很清醒,但迷失的自己在哪裡?

如果說內在**是兩個自我之間的戰爭,那麼喬的內在自我就是她獨立的自我,向她從屬的自我宣戰,但最終,誰也沒贏。 喬在她尖銳衝突的自我之間搖擺不定,扭動著,當然也很累。

2)自我**,是誰幹的?

症狀的背後,往往有深層含義。 拖拽綜合症其實是一種被動攻擊,它的目標指向自己,可能是在表達壓抑已久的憤怒,也可能是在表達對現實的抗拒,也就是獨立自我對被動自我的抗拒。

喬,非常象徵拉康的乙個學說,“自我的主題被抹去了”。 許多學者對人性的研究都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人是文化的產物,如果乙個人從小就被命令撫養長大,他就可能成為乙個懦弱的好人,或者乙個偏執的暴君。 如果乙個人從小就尊重有天賦的人格,他可能會成為乙個有思想、獨立的人。

同時,這些觀點表明,作為主體的人有兩類:一種是有自我意識的主體,又稱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他們重視內心的聲音,自由地生活; 一種是無私的主體,也叫集體人格,看重別人的眼光,過著很累的生活。

喬的拖拽感深刻地反映了她的自我被他者、他人的意志所支配; 喬的**感情,說白了,屬於自己真正想要的那部分,因為從小就被忽視,她睡著了。

再比如668寫的博文《尋找誠意》不長,但發人深省,值得很多家長一讀。 以下是一段簡短的摘錄:“人們常說,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 我不想無私,我只想讓它成為一種真誠的愛,一種發自內心、由內而外的情感表達。 但我想要的卻被母親鄙視的言行徹底摧毀了,我問自己:到底是母親的真實意見,還是她生氣時的狠話? 因為不真誠,所以不知道。 所以我想知道,為什麼它總是被乙個不真實的、不確定的、混亂的自我所困擾? ”

我想說的是,無語668所表達的個人感受,是很多拖沓症患者問題的根源,是家庭養育模式的扭曲:沒有衝突,價值觀多元; 父親總是缺席,或者被正確地教導; 母親總是親密的,或者理所當然地嘮叨; 孩子們總是乖巧、全面的“馴服者”。

3)如何整合**的自我?

這裡所指的自我**,不是心理上的**,而是一種自我迷茫或自我矛盾**,是可以整合的。 從兩件事開始:

1)對於照顧者,真誠地愛孩子,愛孩子的利益。前提是看護者必須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需求,並具備發現、尊重、維護兒童興趣的能力。 這就要求父母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學會做乙個睿智成熟的父母。

2)對於成年子女來說,尋求自我實現必須從現在開始,從學習和工作開始。

首先,我們必須打破心理糾葛,即思維和行為的錯位。 自我被過去的自己所傷,我們沒有力量回到過去去修復,所以我們只能基於現實進行重建。 我相信,當你知道“我是誰,我有乙個受傷的自己”時,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學會做出選擇:我在**,我想在**(指:童年、未來、現在)。 如果想執著於童年的依賴,或者沉溺於對未來的幻想中,那麼你還是要考慮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當下的重擔,那種自我**?

卸下自我疲憊的方法是熱愛工作。 愛是人們發揮各種興趣的動力,只有工作才是人們找到愛情和自我價值的基礎。

洛克菲勒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天堂和地獄都是自己建造的。 如果你賦予你的工作意義,無論它有多大或多小,你都會感到快樂,無論你自己設定的成就有多高或多低,你都會從工作中獲得樂趣。 如果你不喜歡做,任何簡單的事情都會變得困難、無聊,當你大喊這份工作很累時,即使你不付出努力,你也會感到疲憊。 這段話揭示了拖曳障礙患者自我意識的另乙個來源:對生活的冷漠態度。

人們要面對的工作和學習,只是年齡的差異,生命的意義是一回事。 正在讀研究生的喬,如果她“**對學習的感覺沒有改變,那麼她未來將要面對的工作也會有同樣的感覺。

第一人稱的思想可以整合嗎? 洛克菲勒的名言也給出了答案。 對於有自尊心的人來說,很容易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 以喬為例,在不斷理清自己的內心感受後,她開始總結自己的疲憊,這種疲憊不是來自於“無我”,而是對“無我”的怨恨歸咎於父母。 她意識到了,所以她說她必須先學會放手。 然後她不停地問乙個問題:我年紀大了,我還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嗎,我還能建立自己的目標嗎? 最終,她選擇了從現在開始嘗試改變。

喬**的感情背後,有一種讓人無法忍受的輕盈,比如茫然、空虛、無奈。 喬的覺醒和質疑,已經明確了整合的出路,即開始思考自己的目標,開始重新賦予生活意義。 “試圖改變,”她說,讓我意識到我開始喜歡我不喜歡的東西。 這個好的資訊傳達了乙個真理:與自己和解並重建自己並不意味著你應該放棄你所擁有的,而是你應該放棄對你所擁有的,比如你的學習或工作。

相關問題答案

    超越自我,賈玲喜劇重生

    在喜劇界,賈玲是一道獨樹一幟的風景線。她以令人驚訝的幽默和異想天開的表演贏得了觀眾的心。但賈玲並不滿足於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她渴望在喜劇領域取得更大的突破。於是,她決定接受乙個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接下來的六個月裡,磅。這不僅是對她意志力的考驗,也是對她人生的重大挑戰。在這個過程中,賈玲經歷了許多困難和挫...

    熊玲:關於“沉溺於創傷記憶”的思考。

    引用的 例子 某位明星 微博十大影響力教育V 有一條微博,總結了幾點 張朝陽博士最近發了一條 看完後感覺自己迎來了新的生活 張教授說的是腦科學的研究成果,人的大腦可以被重塑並持續發展,它的重要概念叫做放電和佈線,這意味著舊的神經元可以慢慢消失,只要你不再放電關於過去的經驗,腦神經就不能維持連線不變,...

    熊玲:恐懼症的心理治療

    注 本文選自我系列課程 精神分析 神經症 恐懼症個案 的持續時間和影響取決於恐懼的性質和程度以及個人的潛在情況,例如人格品質 尋求幫助的動機 感知等。更完整的治療過程包括三個階段 面對恐懼症狀和與症狀相關的相應模式 理解 恐懼的深層動力 面對,即適應恐懼的現實。一種 處理恐懼的情緒 我們知道,恐懼症...

    熊玲:投射身份的識別與應用

    理解投射身份 弄清楚什麼是投射身份,誰在投射它?這是處理投射身份的先決條件。心理投射和認同是移情背後的一種心理機制,它是無意識地發生的。投射身份的臨床應用是一種以精神分析為導向的物件關係 根據客體關係理論,投射身份是一種行為模式,它誘導他人以某種有限的方式做出反應。它源於乙個人的內在關係模式,即人與...

    電影火爆爆,賈玲自觸

    這幾天,各種 都看到了賈玲 的訊息,不管是官媒還是自傳 都給她最近的熱火電影增添了一把火,據說現在票房遙遙領先。票房能分辨一部電影是好是壞嗎?我不這麼認為。這幾年很難拿出更好的國產電影,包括張藝謀,去年的 滿江紅 不倫不類,今年的 二十條 沒看過,評價似乎不高。這部電影我還沒看過,也不打算看,從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