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葉.
由於時代情況不同,即使都是白話文,不同世代的作家所寫的作品也各不相同。 在鄉土文學的鏈條上,我一直期待有自己的“新品質”表達。
所謂故鄉,怎麼說,怎麼畫這個圓圈。 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在國際層面上,所有中國人都是乙個祖國。 當他們到達中國時,他們的家鄉被縮小到各自的省份,而同一省份的人則被細化為市、縣、鎮和......直到到了村子裡,才到了家鄉的神經末梢,沒有分叉。 這是我**《寶水》中的一段話,很多讀者都表示有同感。
回想起來,這種感覺其實來自於我這些年的經歷。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慢慢注意到有些詞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比如“家鄉”。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只覺得養育我養育我的陽莊村是我的家鄉。 後來,我去了秀武縣打工,以為我離開了家鄉。 後來他被調到省會鄭州,忽然覺得焦作市和秀武縣都是故鄉。 幾年前,我又去了北京生活,這個時候我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家鄉的概念可以延伸到整個河南。
對鄉村文學和鄉土文學的了解和理解對我來說也是乙個漫長的發酵過程。 在河南文學譜系中,白話文學有著深厚的傳統。 但小時候,我有點排斥農村,我總是試圖在心理上與農村保持距離。 十幾年前,有評論家問我:很多資深作家都有乙個甚至幾個相對固定的寫作區域,比如莫言的《高密鄉》、賈平瓦的《商州》、蘇彤的《楓楊樹》。
不。 我非常果斷地回答。 當時,我想這應該與生活背景和成長環境的差異有關。 很多文學前輩都有著紮實而完整的本土記憶,這樣才能成為他們經驗的資源,他們所構建的文學世界,必然會受到這種記憶的影響。 但是,我們這一代人搬家多,一般沒有長期固定的農村生活經驗,寫作資源也比較分散。
但實際上,怎麼可能不是呢? 只是我當時無知,不知道。 不過沒關係,時間會告訴你,生活和文學教育也會認識你,你寫的作品會讓你知道。 多年來,我粗略地盤點了這些作品,驚訝地發現,竟然有這麼多作品證明了我家鄉的存在,而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最慢的人還活著》。 這是我迄今為止最火的中篇小說**,自出版以來,先後獲得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的7個獎項,並不斷再版,相繼有8個版本。 這促使我思考為什麼這個**如此受歡迎。 **寫的是“我”和奶奶的故事,爺爺奶奶和孫子孫女當然是很基本的共同情感,但讀者顯然更感動的是文字中的奶奶。 而我的祖母,也不過是農村最普通的老太太——農村,我找到了這個關鍵詞,於是開始重新認識農村的力量。 這種力量是那麼深沉,那麼熾熱,又像**裡的奶奶一樣,對我們來說是最恆定的,最穩定的,也是最信任和放心的。
然後,我寫了非虛構文學、短篇小說、中篇小說**,以及近10年的三部小說**,以家鄉和鄉村為背景,文字如腳印,每一步都是對家鄉的回歸和深度。
Treasure Water是這種力量的最新增長。 2014年,我去河南省南部的乙個村子參加乙個文學活動,看到村民們維持著自己的農耕生活,開餐館,經營民宿,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村里的氣質既傳統又生機勃勃,在人心中封閉開放所帶來的震撼格外豐富,與童年記憶中的鄉村截然不同。 這種生機勃勃的變化,這種無窮無盡的新鮮感,吸引著我,讓我意識到農村的這種微小而巨大的新變化是多麼值得一寫。
由於時代情況不同,即使都是白話文,不同世代的作家所寫的作品也各不相同。 在鄉土文學的鏈條上,我一直期待有自己的“新品質”表達。 在《寶水》中,我把中國農村人民的生活經歷、生活意識和生活嚮往作為表達的重要部分。 這些內容是文學創作中社會發展的必然表現。 例如,由於城鄉流動頻繁、邊界變化,人們普遍有城鄉混雜的複雜體驗,而《寶水》的人物和故事更深入地表達了這些體驗。
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我的家鄉是我命中註定的文學基因,我是這片文學土地上的莊稼。 而這個故鄉,這個經歷了人生滄桑的故鄉,這個在歷史的動盪中既古老又年輕的故鄉,這個傳統與現代交織在一起的故鄉,她在漫長歲月中結晶沉澱的沉重的情感記憶和文化深度,她旺盛的場景感, 城鄉交融疊加的複雜經驗,以及時代豐富而廣闊的本質,意味著文學寫作的無限可能——這種文學是生而成的,是成長的,它往往是書寫的、新的。
作者為北京老舍文學學院專業作家,北京市作家協會副會長
人物** 2024-02-19 第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