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機體器官和組織的功能衰退,老年人在服藥時藥代動力學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長期用藥或聯合用藥也會使老年人用藥風險急劇增加。 此外,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記憶力差、理解力不足、視力下降、聽力下降,經常漏服藥、多次服藥、重複服藥、誤服。 正是因為老年人用藥依從性差,用藥風險也會相應增加,出現很多不良反應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合理安全的用藥對老年患者來說非常重要。
其實對於老年人來說,大部分口服藥物的吸收率和總吸收率與普通人沒有明顯差異,但由於胃腸功能的下降,一些需要主動運輸的藥物,如維生素、鐵、鈣、非甾體抗炎藥等,吸收確實會下降。 此外,在老年人中,組織灌注減少,迴圈不良,通過皮下或肌內注射給藥時,藥物的吸收通常不好,並且經常不規則。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脂肪組織含量增加,體液總量減少,使乙醯水楊酸、對乙醯氨基酚、靈芝多醣、四環素等水溶性藥物在體內的血藥濃度公升高,容易引起毒性; 但脂溶性藥物如維生素A、地西泮、維拉帕公尺、氧氟沙星等,代謝較慢,作用時間較長,容易蓄積,導致藥物中毒。
老年人血漿蛋白總量減少,增加了需要偶聯的游離藥物的數量。 這種點變化對血漿蛋白結合率高的藥物,如保泰松、華法林、地高辛等有特別明顯的影響。 如果藥物視窗狹窄,即所謂的“高危藥物”,老年人更容易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眾所周知,大部分藥物都是由肝臟代謝的,老年人的肝臟體積變小,組織的血流量減少,代謝和解毒功能也降低,這會減慢藥物的代謝,甚至引起肝損傷。
老年人的腎功能也會惡化,藥物清除率會逐漸降低,血流量會減少,體內藥物濃度會公升高,容易引起各種不良反應。 總之,正是因為藥代動力學的諸多變化,老年人在服藥時需要更加謹慎。
2014年以後,我國“藥物致害”致死率已遠超車禍,甚至超過1倍,成為社會的黑色“致命因素”。 合理、安全地用藥具有現實意義,尤其是對老年人而言。
長者服藥時應遵循的原則是:無論有沒有,盡量不要吸毒; 在達到臨床效果的前提下,應儘量減少藥物劑量,防止不良反應; 考慮到老年人用藥的特點,減少藥物的組合,避免藥物相互作用和禁忌症。
老年人用藥劑量應酌情減少,如抗菌藥物應給予**劑量的1 2 2 3,特別是腎功能較差、藥物排洩減慢的患者,應相應減少劑量。 此外,老年人對某些藥物的敏感性,如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劑、洋地黃類藥物、耳毒性藥物等,可能會增加,根據實際情況從小劑量開始逐漸調整劑量是最合適的。
在用藥的時間點,應注意藥物療效與時間的關係。 飯前吃? 在吃飯的時候吃飯? 飯後吃? 不僅要看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還要充分考慮食物對藥物吸收的影響。 此外,還應注意哪些藥物應避免使用,哪些藥物應與葡萄柚汁、牛奶、茶等一起避免使用,以免影響藥物的療效。
對於老年人來說,個體化劑量是必不可少的。 應根據患者的病史、用藥史、過敏史、肝腎功能、心肺功能、基因遺傳等因素確定合理的給藥方案。 醫師、藥師、**是老年人合理用藥的主導力量,要講好用藥工作,尤其是阿崙膦酸等特殊用途的藥物,空腹服藥,必須用大量開水送服,服藥後半小時內應保持直立, 避免躺下,以免損壞食道。
作者:史浩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