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富士康還只是乙個沒有名氣的小代工廠,尤其是在電子代工廠領域,基本上沒有名氣。 然而,富士康進入中國大陸投資建廠後,憑藉出色的生產能力和良好的良品率迅速發展,不僅成為蘋果的皇家代工廠,甚至成為全球知名的電子代工廠之一。
在巔峰時期,富士康市值4000億美元,年收入超過5000億元,員工超過120萬。
不過,從富士康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中不難看出,郭台銘將富士康的發展全部歸功於蘋果的訂單,並且一直在跟上蘋果的步伐。 蘋果決定將產業鏈轉移到印度後,富士康也紛紛效仿,在印度建立了多家代工廠。
在印度建廠受挫後,富士康的市值也開始出現問題。 資料顯示,富士康目前的市值已經達到了2900億美元,可以說是“大虧”。
富士康的市值之所以會接踵而至,其實也離不開其產能轉移,市場普遍不看好富士康在印度的投資,最重要的是富士康建廠,接二連三的壞訊息被傳出。
雖然電子代工產業鏈對技術和技術人才的需求不如晶元領域高,但也需要足夠的技術人才來維持產能。
最重要的是,印度勞動力雖然低**,但素質也低,很多員工經過三個月的培訓,在生產線上並不熟練使用各種裝置。
可以說,富士康為了擴大在印度的產能,在員工培訓和技術人才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廠可以說是培養了一批員工甚至技術人才,但塔塔集團卻出來搶人。
作為印度本土企業,塔塔集團在印度的知名度可以說遠遠超過富士康,再加上20%的工資**,如果富士康沒有對策,那麼基本上會挖走很多技術人才。
這基本上意味著富士康之前的積累被浪費了,在印度建廠的進度直接倒退到以前的水平。
從目前的訊息來看,富士康在印度投資已經損失了10億美元,但仍然看不到收益,這自然會讓市場對富士康失去信心,而富士康的市值**似乎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對於乙個企業來說,市值並不能說明一切,但它可以反映市場對它的認知。 對於富士康在印度建廠、放棄中國大陸生產基地的行為,市場普遍不容樂觀。
根據最近的資料,富士康迄今已關閉在中國的20家工廠,裁員32萬。
附言:
如今,富士康在內地的口碑可以說是一落千丈,尤其是郭台銘的一些囂張言論,以及他準備轉移價值3000億元的國內產能的宣告,讓很多人紛紛表示:富士康不如早點離開。 如果富士康在印度建廠的計畫失敗,富士康回到中國大陸發展可能就不那麼容易了。
隨著比亞迪、立訊精密等國內晶圓代工企業的迅速崛起,富士康不僅失去了不少訂單,而且其重要性也很快,甚至可以說富士康已經不重要了。
如果您同意,請點贊,歡迎**,留言分享。
我是技術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