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力量,發展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總書記強調,要加快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 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和製造業大省,擁有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和雄厚的科技創新實力,在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方面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和重大責任。
打造新型勞動力隊伍,為發展新型優質生產力奠定人才基礎。
勞動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勞動者是生產力的主導因素。 **總書記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 要把人力資源開發放在首位,大力建設戰略人才,努力夯實創新發展的人才基礎。 廣東發展新型優質生產力的關鍵是打造一支勇於創新、敢於創新、能創新的新型勞動力隊伍,加快建立人力資源競爭優勢,使廣東人才金字塔“更堅實、更強、更高”。
首先,前瞻人才要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正確方向。 視人才為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立足於營造尊重人才、求才求才的社會環境,公平、平等、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待遇得當,生活環境強健, 完善黨對人才工作統籌領導的體制機制,推動引入高標準、高質量的自主培養,完善廣東省人才工作長遠發展規劃。大力培養和使用戰略型科學家,造就一大批一流的科技帶頭人和創新團隊,打造一支規模龐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培養一大批優秀工程師,不斷提高職工技術技能,加快建設高素質勞動力隊伍,進一步將人口紅利轉化為創新紅利和發展紅利, 並把握人才工作的主動性,更好地把握創新發展的主動權。
二是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層次人才高地。 立足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高層次人才高地建設,重點扶持全國一批優質資源的國家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啟動國際重大科研計畫,加快整體部署戰略支點和大雁陣格局形成, 優化省、市重大人才專案實施,重點培養粵港澳大灣區數字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高階裝備等新興產業創新創業高階人才,開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綜合改革試點。率先探索構建國際化高階人才體系和治理模式
最後,要多措並舉,激發各領域人才的創新創造。 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優化基礎研究人才差異化評價和長效扶持機制,構建符合基礎研究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系,深入落實“爭一流、補短板”的高等教育提公升計畫。 強化特色“,從而不斷打造基礎研究的規模化後備力量。擴大國外“高精尖人才”識別試點,積極引進海外人才,不斷壯大領軍科技人才隊伍和一流創新團隊。 加強先進製造業高技能人才培養,實施“優秀工程師”、“先鋒設計師”和“首席工匠”培養專案,支援企業與技工院校合作辦專業或聯合組建技教聯盟,探索建立數字技能人才培養試驗區,打造鄉村工匠培育“工匠園”。
鑄造新的生產工具,培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能,以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
生產資料的提高反映了生產力的發展趨勢,每一次工業革命都離不開技術革命。 **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可以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廣東新品質生產力發展,著眼於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擁抱新的“科學之春”,以科技進步為代表,鍛造數字生產力、智慧型生產力、綠色生產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邁向質的新境界。
首先,要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 立足於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綜合科學中心,統籌推進三大建設深圳光明、東莞松山湖、廣州南沙等科學城,推動優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構建深港環線、粵澳橫琴“兩點”創新格局、廣深港港、廣珠澳“兩廊”。特色鮮明的實驗室系統,打造世界級魔力立足行業需求,凝聚科學課題,貫徹落實“卓嶽”計畫,有組織地推進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與部省聯合實施重點領域重大專項和研發計畫,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創新支援,深化國際科技合作,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取得更大進展,努力成為科技創新大源泉。
二是科技創新成果及時應用於特定行業和產業鏈,促進生產要素創新配置。 深化打造“基礎研究+技術研究+成果轉化+科技資金+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構建強大新型基礎設施,搭建科技創新協同共生平台,暢通科技研發、試點試驗和市場轉化渠道,加快建設產業科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中心。利用好超大規模市場的獨特優勢,圍繞發展新品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加快推進以新技術產業應用為標誌的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支援粵東西部、粵北廣州合作, 深港澳等地區探索建立“科技創新飛地”。通過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整合機制,持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公升級,做強優勢產業,形成新興產業集群。 通過建設一批資源要素豐富的創新集聚區、創新園區、創新軸線、創新走廊和創新極點,推進未來產業布局,加快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最後,踐行綠水青山是無價之寶的發展理念,持續推動行業深度轉型公升級。 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綠色技術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推動工業、建築、交通、事業單位等重點領域節能,推動綠色產業公升級,加快重點產業綠色轉型,推動綠色產品設計, 推廣先進的節能技術和產品。以實施“百萬計工程”為契機,加快農業綠色發展,建設一批綠色產業示範基地,推動現有產業園區迴圈改造,推動綠色鏈條建設。 持續優化支撐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充分發揮綠色金融引領作用,培育和拓展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形成以節能環保技術研發、總部基地為核心的產業集聚帶。
塑造新型生產關係,為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開闢障礙。
新的質的生產力的動態發展,要求生產關係適應這些生產力。 **總書記強調,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 廣東要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就必須深化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努力突破制約高質量生產力發展的障礙,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創造良好的國內外環境。
一方面,要打好改革的“第一步”,啟用發展優質生產力的制度優勢。 探索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一流新體系的具體路徑,促進有前途和有效市場的緊密結合,深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加快地方科技管理機構改革,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推進涉外法治建設, 加強智財權保護。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迴圈,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等工作機制,打通人才價值實現通道,夯實企業和科研工作者在產業鏈區域布局中主體作用,提高韌性水平。 聚焦戰略性新興領域,推進科技型企業布局,做優秀引導,市場化家長,持續提供“金融活水”,打造創新綜合體、產業綜合體和利益共同體。
另一方面,要搞好對外開放,擴大發展優質生產力的經濟深度。 謀劃和推進全球視野科技創新,謀求深化貫徹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新定位,強化規則機制銜接,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加快科技資源“引進”和科技成果“走出去”, 推動各類企業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加快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與長三角地區務實合作,推動企業雙向投資布局,促進資源要素便捷流動,聚焦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社會民生等重點領域,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規劃推進一批合作專案,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協同聯動,共同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Jinyang.com,陳曉雲,蕭迪文)。
作者陳曉雲,廣東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科研處教授、主任。 肖迪文,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系副教授
注:本文為廣東省社會科學規劃2023年度高質量發展主題委託專案(GD23WTD03-10)和廣東省委黨校2023年度重大委託研究專案(XYZDWT20230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