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秒都是震撼,每一幀都是一股力量感,他們舞動的不僅是轟轟烈烈的龍態,更是磅礴的龍魂! “2024年《遼市春晚》已經落下帷幕,但舞蹈《龍騰》中爆發的龍吟聲依然迴盪在每一位觀眾的心中。 傳統文化賦予藝術表現形式豐富的遺產,藝術表現手法也賦予傳統文化傳承的力量,這不僅是《龍騰》出圈的原因,也是傳統文化接觸更廣泛受眾的絕佳機會。 這不僅體現了古今聯動的文化共鳴,也預示著遼寧騰飛的昂揚氣勢,也彰顯了中華龍的興盛。
龍從遼河源頭出來“,遼寧與龍有著深厚的關係。 1982年,遼寧省阜新察海遺址發掘出8000年前的近20公尺長的“石堆塑龍”,這是中國發現的最早、最大的龍像,被譽為“中國第一龍”。 龍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更是遼寧人民的精神指引,在舞台上生動地再現了龍的魅力,《龍騰》的匠心盡顯。
24名身著青色服裝的男舞者穩穩地出現在霧氣中,他們排成一排“一”的身影,舞向觀眾深處翩翩起舞,龍在衣裳和飛翔之間伸展,舞步自由移動,模擬龍的蜿蜒氣勢,然後舞者們旋轉跳成一圈, 猶如一條龍盤旋而坐,蓄勢待發,彷彿下一秒就要公升空,搖曳九萬里。隨著舞者們的動作和隊形的變化,360°環繞螢幕上的場景也從歷史遺跡變為山河之巔,然後衝破雲層直衝雲霄,最後雲霧繚繞,天空燦爛,當一束“旭日東昇”射入舞台時, 《龍騰》也在舞者們齊聚成為“龍頭”後結束。
龍的動量在於它的向上運動,所以舞蹈結束時的“龍頭”既是結束,也是開始。 舞蹈《龍騰》是對龍年的心願,希望大家擁有龍的力量和精神,勇敢面對未來的每一次挑戰。 在“中國第一龍”起飛的地方,“龍騰”也在運用龍的威嚴、力量和力量,暗示著遼寧在新的一年裡將迅速發展,龍躍虎躍。
從埋在厚土下的“石龍”,到舞台上姿態矯健的“遊龍”,舞蹈“龍騰”堪稱傳統文化的進步與創新。 舞者們身著青色的舞服,正因為青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形象,是東方神的“天四靈”之一,而跳舞時衣服間隱隱露出的紅光紗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這不僅是血色, 也代表著民族精神代代相傳。舞服背後是龍的脊梁,也就是龍的骨架,當舞者聚在一起時,龍脊的根部指向天空,不僅像山脈,更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脊梁永遠堅強,永不屈服。 正是這些豐富的設計,讓“石樁塑龍”在舞台上從靜態到動態,賦予傳統文化活力,真正走進觀眾的心中。
傳統文化之美,就像月光一樣,帶來的不僅是瞬間的震撼,更是穿越千年的不朽光芒。 舞蹈《龍騰》能夠跳出圈外,根本原因在於內容和形式的“對比”創新,讓傳統文化不再是“老紙堆”和“老古董”,而是變得新潮、時尚、有趣,從而更好地契合觀眾的審美和喜好。 《龍騰》的熱播,是對《聊石春晚》創作實力的又一次肯定,也是對傳統文化年輕化表達的一次成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