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危機已經持續了近三個月,紅海航線是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通道之一。 中銀研究院研究員周靖彤認為,紅海危機的發酵確實對我國外貿企業的穩定經營及其與主要合作夥伴的交流產生了一定影響,但目前影響程度仍可控。
航運直接影響到我國外貿企業的生產經營。 與紅海航線相比,繞道非洲好望角,平均每個貨櫃的運輸成本將增加約500美元,其中大部分成本將不得不由出口商承擔。 同時,受地緣政治衝突外溢影響,其他航線運價也有所上漲,增加了我國外貿企業的運輸成本,擠壓了利潤空間。 紅海航線受阻、好望角繞道,增加了外貿企業的運輸距離,延誤了交貨時間,延長了收款週期,影響了企業的穩定經營。 由於時效性要求高,路線延長和發貨延誤對跨境電商企業的影響較大,可能導致其在平台推薦搜尋位置落後,降低其獲取新訂單的能力。
中國與歐洲和美國東部的旅行也受到了影響。 從對歐洲出口來看,2023年中國對歐洲的出口量為7122輛7億美元,佔中國出口總額的21%。 由於運力和運費緊張,紅海危機對中國對歐洲的製成品出口產生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第一類商品是汽車以外的機電產品,如電機。 其運輸成本約佔26%,按當前運費**50%計算,最終CIF價格約為**13%。第二類產品主要是玩具、家居用品等耐用品。 此類商品的運輸成本佔比高於機電產品,導致最終到岸價約為**25%(也按運輸費用**50%計算,下同)。 第三類是汽車產品,佔海運成本的比重相對較高(6%),紅海危機可能使汽車到岸價**3%。 由於運輸成本佔比相對較小,需求彈性較大**,而且許多歐洲國家更依賴從中國進口,紅海危機對前兩類的影響相對可控。 然而,在中歐汽車出口相對較高、歐盟反補貼調查不斷推進的背景下,紅海危機對中國對歐洲汽車出口產生了一定影響。 此外,受烏克蘭危機等因素影響,2022年以來歐洲化學品產量持續下滑,中國進口規模持續上公升。 紅海危機將進一步擾亂歐洲能源進口,而能源進口是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材料,並可能導致中國對歐洲的化工產品出口增加。
讓我們看看對美國的出口。 2023年,中國將向美國出口5002臺9億美元,佔中國出口總額的14%8%。美國東部地區是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主要目的地,約佔中國對美國出口的70%。 由於巴拿馬運河區乾旱導致水位下降,從美國西部經西海岸到東部,然後通過鐵路到美國東部的路線擁堵,紅海危機的持續發酵拉長了運輸距離,提高了華東航線的成本。 這將影響中國對美國的機械裝置、家具、化工、塑料、金屬製品等的出口。 電子裝置等產品由於體積小,單價相對較高,可以選擇空運,但運輸成本的增加也相當可觀。
當然,也可以預見的是,紅海危機可能會增加對中歐班列(鐵路運輸)的需求。 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共建的推動下,中歐快運憑藉其時效性、運力和安全性等優勢,成為除海運、空運之外的第三大中歐貨物運輸方式。 目前,西部、中部、東部三大鐵路運輸走廊已覆蓋歐洲25個國家的217個城市。 資料顯示,1月份中歐班列全部訂滿,運價環比**10%至20%。 此外,韓方也在積極與中方溝通,以增加使用中歐班列的南韓企業數量。 2023年,南韓企業將使用中歐班列運輸超過3萬個貨櫃,這一數字將在2024年繼續增長。 紅海危機使各方都意識到了鐵路運輸的重要性,並有望增加歐洲國家建設和使用中歐貨運列車線路的意願。
歐美降息程序或將進一步推遲,也將對世界經濟產生一定影響。 紅海危機增加了全球通脹再次發生的風險,主要發達經濟體的高利率持續時間可能會延長。 持續的高利率降低了歐美居民的消費意願和企業的投資意願,不利於國際需求的復甦。 同時,為保證第一鏈的穩定,美歐將加大力度推動全球“近岸”和“友岸”產業鏈的重組或加速,不利於中國出口的穩定增長。 此外,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增加,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性可能增加。
記者 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