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回聲:在吳尋木的畫作上

Mondo 文化 更新 2024-02-06

在藝術文學的長河中,總有乙個靈魂在不斷移動; 他們是藝術家,他們總是在路上,跨越不同的地區和河流,為了追隨內心的呼喚,尋找更多閃閃發光的靈感和對藝術的更深層次的定義。 旅程本身往往是目標,藝術家在經歷後出發時很難成為相同的本體。

對於中國藝術家吳尋牧來說,他的畫作是由他多年來走過的路,他所見所見,所見所聞,所經歷所,所經受。遠處的山巒,寂靜的夜色中的雲朵,神秘的星空,空曠的戈壁中呼嘯的風呼嘯著,喚起空靈的美,震撼心靈,藝術家思考,巨大的能量湧入心靈。 如果攀登是為了到達山頂,那麼如何將沿途的情感和頓悟昇華成畫面的本質,是藝術家此生必修的一課。

大自然是如此廣闊,無邊無際,一直延伸到世界的盡頭; 浩瀚的宇宙帶來無盡的遐想,萬物皆可畫。 在西方歷史上,漫遊的往往是騎士、探險家、商人或宗教人士; 然而,在東方文化中,人們偏愛更“純粹”的目的。 我不禁想起了中國明代著名作家徐夏珂,他一生都在旅行,意義在於旅程本身,就像是朝聖之路,更重要的是過程,到達不是終點。

1947年出生於上海,年輕時離開繁華大都市,在中國偏遠地區生活多年,從不同角度觀察少數民族的自然風光和消失的文化。 在戈壁山生活的十七年裡,他看到了更原始的星空,聽著曠野中的風聲,沙子呼嘯著,彷彿是祖先自古以來的呼喚。 “牧羊人的星空”系列深深打動了我,這也恰好是吳尋牧在義大利美術館最新個展的主題。 欣賞這組作品,可以深深體會到藝術家創作中豐富的情感起伏,畫面中的能量在流動,包括喜悅、興奮、視覺衝擊,有時是不解,然後是解脫。

上世紀80年代末,吳尋牧前往雲南省貴州省,在那裡他花了六年時間徒步旅行和探索,記錄了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及其不穩定的文化。 多年的流浪對他的繪畫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圖片的載體可以是笨重的,也可以是簡單的,它可以是一塊厚重的石板,也可以是一張薄如蟬翅膀的宣紙; 可以是西方的油畫顏料,也可以是東方的水墨; 吳尋牧繪畫的精髓,也是他永恆的藝術探索的核心,貫穿始終的靈魂,文化的延續,是自古以來不同地區不同文明獻給宇宙的史詩。

上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承認和重視生活在遙遠地區的少數民族。 作為藝術家,吳尋木在深入接觸主流文化的習俗後,看到了與主流文化截然不同的人文元素和精神價值,成為他未來不斷的靈感來源。

吳尋牧的畫作,從純粹的審美角度向內審視,有“高”、“養”、“清”、“氣”流、“意境”、“空白”、“寓言”、“優雅”。 這是西方藝術史上定位的“新文學繪畫”,對過去的傳承是新前衛為未來創作的一大動力,即用現代手法重新組織古典的表達和情感。

具有強烈創作熱情的吳尋木得到了中國藝術贊助人廖杰寶先生的大力支援。 多年前他們第一次見面時,從小就熱愛藝術的廖潔寶被吳尋牧的畫作深深打動,成為他最重要的收藏家和推廣人。 除了活躍於中國行業外,吳尋木自2021年起在廖先生的幫助下,一直在公尺蘭與MA-EC合作,並逐漸進入歐洲主流藝術界。 2022年,應歐盟文化部邀請,在布魯塞爾義大利文化中心舉辦個展。 同年,他獲得了著名的佛羅倫斯文學藝術獎繪畫類銀獎。 2023年,他參加了在法國大皇宮舉辦的最具歷史意義的獨立藝術家展覽“獨立藝術家沙龍”,隨後在義大利斯卡維尼畫廊舉辦了個展“牧羊人的星空”。

吳尋牧選擇一種複雜的抽象繪畫語言,以非具象的方式表達他理想的天、地、神話、幻想、厄運和憧憬。 筆觸從內心開始,隨著時間的過渡,時而細,時而厚; 層層疊疊,或相互接納、相互重疊,或相互衝突、相互消除,能量在釋放的那一刻呈現出主色。 在直覺的指引下,藝術家賦予作品張力、力度、旋律,線條如音樂般流暢,看似隨意卻充滿愛意; 明亮的黃色被冷暗的背景色襯托出來,彷彿畫面即將躍出,紅白的對應使空間更加立體和多維,形成了內外雙向延伸。

他的水墨畫與油畫完全不同:在第一層視覺上,似乎有乙個人物若隱若現,身影狹長,神秘而忙碌; 更深層次的場景漂浮和移動,稀釋的灰色在黑白之間旋轉,彷彿在沙漠風暴中擁抱和跳舞。 我不禁想起十三世紀的馬可·波羅,當他穿越戈壁時,在他的遊記中,他描述了遠東荒野中流浪的靈魂。 對於威尼斯探險家來說,半夜的沙漠充滿了危險:“這裡到處都是山沙,峽谷裡沒有食物,如果因為累了而獨自一人,一不小心就會迷路許多隊友已經離開了球隊

吳尋牧的畫作非常善於表現一種既遙遠又神秘,孤獨又充滿魅力的氛圍; 他探索自己內心空間的深度,懷著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古代文化的嚮往,使畫面延伸到無限的可能性。

claudio rocca

佛羅倫斯美術學院前院長

克勞迪奧,義大利國家美術學院聯盟主席洛卡教授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