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晚上9點,工人們在燈籠廠加班。
藝術家裝飾和美化燈籠的外觀。
工師傅們在燈籠廠加班加點,為龍年製作燈籠。
2月6日,海珠區2024年春節花市拉開帷幕,點燈亮起後的海珠花市牌坊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打卡。
1月30日晚11點,近10名工人齊心協力,將文化園區部分燈籠牌坊裝上卡車。
1月30日晚9時許,文化園區“雙龍仙瑞”燈組的一根水龍頭成功點亮,參與燈籠製作的設計師和師傅們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2月3日,廣州海珠花卉市場雙龍牌坊正在吊裝中。 設計師和安裝人員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 4 點。
1月31日,在廣州文化公園的龍燈前,小女孩與哥哥姐姐和爺爺與龍頭同框合影。
2024年春節,五彩繽紛的燈籠將點綴廣州,點綴城市:千年越秀山點亮,百公尺燈龍盤踞北秀湖; 文化園展出了40套燈籠,包括“雙龍仙瑞”; 各區花市主牌坊和點綴花市的小燈群,都有龍伴......其中,無論是傳統燈籠、彩龍燈,還是演繹豐富多彩民俗生活的大型燈籠群,都不乏佛山燈籠。
廣為流傳的粵語方言中流傳著一句“看燈籠(比燈籠好)”的說法,源於過去人們娛樂不多的時候,春節或元宵節是每年的一件大事,說明比燈籠好的東西一定是光鮮亮麗的。 近日,廣州第一記者走訪佛山市藝術研究會,從燈籠的設計製作到女工的布料、電燈、現場運輸、燈組的安裝,全環節為您揭曉五彩燈籠背後的故事。
觸控水龍頭,祝你一年好運! 2024年1月31日,廣州文化公園內,一條50公尺長的龍正在等待集結,一對帶著雙胞胎孫女去公園的長輩趁著龍頭還沒吊裝好,急忙讓孫女們拍了一張龍頭放在地上的同框合影, “帶著喜悅”。
從去年10月開始,廣州文化公園的春節彩燈已開始進入集約化籌備和製作過程。 設計師確定方案後,佛山市美術研究會近百名工人和師傅日夜工作,按照圖紙等比例,將燈籠從二維紙改裝成立體燈籠骨架,並通過焊接固定。 前期過程經過半個多月的精心打磨。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要用鐵絲塑造龍的眼睛、嘴巴、角、鬍鬚、龍身,煉製骨架,安裝燈泡,然後塗上防水絲布,後期由美師傅噴漆。
上千平方公尺的廠房被大火燒得水花繚亂,技術工人和師傅散落在各處,辛勤耕耘,他們大多從事該行業十餘年,經驗豐富。 陳志堂和羅志環兩位從業24年的“大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佛山燈的代表性傳承人。
這兩個月來,我們每天都在工作,每天晚上加班,每天都有七八卡車的貨物被拉出來。 從事燈籠行業18年的陸師傅告訴記者,半夜同樣匆匆忙忙的作品,還有海珠花卉市場和黃埔花卉市場的拱門和小擺飾,以及一些大型商場的燈組。
燈籠運到廣州展區後,安裝工作同樣複雜艱鉅,每一步環環相扣。 2024年2月3日,在廣州市海珠區寶崗大道與濱江西路交界處,不少市民舉起手機,駐足拍照。 只見起重機正在伸出吊臂,兩根吊臂長98公尺長的巨龍被吊到海珠花卉市場拱門頂端。 由於龍身巨大,雙龍頭的方向略有不同,安裝一條龍後,起重機師傅不得不將另一條已經吊起的龍放回地面,燈匠對龍頭進行微調後再重新吊到拱門頂部進行固定。
我們所有的燈籠都是手工製作的,所以每乙個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我們自己的孩子一樣。 燈籠設計師歐濰坊告訴記者,手作作品存在一定的尺寸誤差,需要現場不斷調整對齊。 “我很期待,但我擔心其中乙個安裝步驟會出錯。 兩個星期以來,歐衛芳每天只能睡3個小時左右,等到快要驗收的時候,他就工作到凌晨除錯燈籠,如果有任何環節沒有想象中那麼有效,他的沮喪就無法掩飾:“有時候眼淚在眼眶裡打滾。 ”
2月4日下午6時30分,同樣“熬了幾個大夜”的孔祥健法師汗流浹背,在文化公園牌坊拱門上安裝了木棉燈。 “這週我沒回家,我老婆會生氣的。 黝黑的臉上帶著靦腆的笑容,孔師傅告訴記者,文化園裡的兩條長龍是他自己半個月做的。 “我每年都這樣做,都是為了讓別人在家人團聚時能看到五顏六色的燈籠。 ”
現在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做傳統的事情,我以前是做商業廣告設計的,但現在我覺得做燈籠更有意義。 在廣州組裝燈籠的近十天裡,他每天和同事蹲在路邊吃盒飯,累了就找個地方躺下休息。 歐濰坊說,最感人的時刻是燈籠點亮的那一刻:“看到自己設計的燈籠被點亮,那種興奮和驚喜的感覺讓人覺得所有的熬夜等待都是值得的。 ”
廣州**全**記者陳友子 攝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