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伊始,湖北省武漢市下雪後天空晴朗。 龍元素點綴市場元宵節,民族風情和新年氣息瀰漫大街小巷。 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和新興業態的布局,武漢的春節消費市場充滿活力。
神獸的龍頭魚身躍過龍門,輔以婀娜多姿的牡丹花,象徵著祖國的繁榮昌盛。 2公尺長的剪紙作品《龍騰聖石》最近在武漢多個地鐵站“嶄新”。 鄂州雕紙省代表傳承人曹曉琴說,春節前她花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設計這件作品,寓意著名企立業、喜豐收、和諧中國。 今年,以龍文化為主題的非遺作品特別火爆,各種剪紙小品一推出就被顧客搶購一空。
市民在武漢地鐵站與刻紙作品《龍繁年代》合影留念。 新華社記者於培攝。
2月10日,農曆新年的第一天,走進寶源裡,一條20公尺長的中國紅龍迎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在武漢丹花林,20多個市場攤位出售農曆新年商品、藝術品、文化創意商品。 創意潮流市場啟用春節消費。
2024寶元裡新年嘉年華現場。 (圖片由寶源裡專案提供)
過年穿新衣,告別舊,迎新。 今年,她特意選了龍印紋面料做唐服的襯裡,雖然平均價格近千元,但還是深受新老顧客的喜愛。
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大家都開始關注文化消費。 中國新服裝逐漸被列入新年的“必買清單”。 温潔告訴記者,創立品牌10年後,她覺得這條“賽道”的市場越來越火爆。
記者在漢口北部國際商品交易中心看到,一些商店裡堆滿了大袋子和小袋子等著發貨。 與往年相比,帶有傳統元素的小商品越來越受歡迎,生肖娃娃、春聯、中國結等在設計上不斷創新,更符合當今年輕人的消費習慣。 一家文體飾品店的老闆王興鵬說,從去年年底到今年2月初,他忙了將近兩個月,高峰期,他每天的營業額是20萬元。
市民在漢口北部國際商品交易中心領取新年商品。 新華社記者杜子軒攝。
龍年的意義很好,帶有龍元素的新年首飾也很受歡迎。 王興鵬拿起一條紅色毛絨“小龍”,上面寫著“福”字,說前段時間有位顧客一口氣點了幾千條。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李向珍表示,各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龍文化活動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刺激了節日消費。 隨著社會變遷,年貨、品類、品種的選購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節日經濟”蓬勃發展,表明消費正在公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