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規範中小學競賽專案。
光明**記者 陳鵬.
日前,教育部發布了兩份關於中小學競賽的通知:一項是違法競賽被查處,另一項是撤銷競賽資格。
2022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2022-2025學年全國中小學生競賽名單,簡稱“白名單競賽”,共有44個競賽專案上榜。
一年多來,“白名單競爭”是如何開展的?為什麼“黑種人”不在“白名單”上一再被禁?家長、孩子和老師對這兩項比賽的態度是什麼?
“白名單競賽”需要定期審查和批准
自2018年以來,教育部公布了三次通過審查的比賽專案名單,並建立了比賽“白名單”制度,嚴格控制比賽數量,提高比賽質量,保證比賽公益屬性。
2022年,為進一步完善中小學生競賽活動管理制度,減輕競賽給學生帶來的過重負擔,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印發了《全國中小學生競賽活動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 《管理辦法》強調,任何學校、學生和家長都堅持自願參加比賽的原則,同時明確要求比賽的組織必須堅持公益,不得以營利為目的比賽工作不得委託或授權。
2022年9月,教育部發布通知,要求入圍“白名單競賽”原則上在2022年9月至2025年8月期間舉行,期間每學年舉辦不超過一次,累計不超過三次。 比賽和比賽成績不作為中小學入學和高考加分的依據。
近日,教育部發文撤銷“致敬英雄”全國青少年文化藝術創作主題教育大賽,該大賽原本屬於“白名單”活動,但大賽存在民辦分賽、層層分包、違規收費、管理混亂等突出問題,給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 經過多次面談和提醒,主辦方仍未妥善整改,嚴重違反《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受到嚴肅處理。
到目前為止,只剩下43個“白名單比賽”。
這不僅是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的需要,更是要更好地告誡相關機構合規辦好比賽,真正讓比賽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而不是商業運作,不能僥倖。 全國課外培訓監督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教育科學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董勝祖說。
全國課外訓練監督專家委員會委員、首都師範大學中小學生課外教育研究院院長薛海平認為,有些比賽可能誇大了獎項的宣傳作用,以吸引學生和家長參與,但獎項的實際認可度並不高; 或比賽組織缺乏透明度,評判標準不明確,導致結果不公平。
薛海平建議,通過審查的“白名單競爭”也要定期檢查和批准。 在保證大賽行為準則的前提下,鼓勵有空閒時間的學生參加“白名單大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為國家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為什麼“黑人種族”一再被禁止
記者注意到,除了“白名單競爭”之外,還有大量的“黑名單競爭”。
在參加繪畫比賽的路上,劉岩和兒子一直夢想著如何畫出這次比賽的主題——“我的夢想”。
為了吸引劉艷帶孩子參加,繪畫輔導班的老師告訴她,“參加的人會得到獎勵。 孩子馬上小學了,劉岩的算計是“要是得獎了,簡歷上會更好看。
說到比賽,情況完全沒有想象中。
老師問孩子喜歡什麼,孩子說他喜歡船。 於是,老師在網上做了一條船,讓孩子抄襲。
劉岩坦言:“這與比賽主題無關,也沒有給孩子們任何發揮想象力的空間,體現他們的靈感和才華。 她從教室外的電視監控中看到,當她畫出一些難點時,“老師居然開始了。
這種比賽輔導課程,要花劉岩6課時,每節課都要花很多錢。
劉岩遇到的,是一場純粹以營利為目的的“黑競爭”。
一位輔導機構的老師坦言:“舉辦比賽的目的是為了推銷課程。 如果有比賽,能夠獲獎,對父母和孩子來說會更有力量。 否則,家長們買的課包怎麼消費呢? ”
在市場上,中小學生“黑比”為何屢屢被禁? 董勝祖分析,一些機構或個人出於營利目的,規避行政監管,擅自違規舉辦比賽,通過編造各種“好訊息”來迷惑廣大學生和家長,達到“上鉤者”的目的。
一些學生家長受舊觀念和習慣性思維的影響,仍然錯誤地認為只要在比賽中獲獎,就能幫助孩子公升學或公升職,想為孩子“優化簡歷”,存在從眾心理。 也有一些家長想跟蹤孩子的學習情況,但僅靠內部考試無法滿足自己的要求,所以選擇參加比賽。 董勝祖說,父母的這些心理被商業組織或個人利用,導致“黑比”一再被禁。 此外,有專家指出,少數學校在招生時尚未對比賽成績進行篩選,“抬頭看”的傾向也在無形中加劇了家長和學生對競爭的追求。
由於競賽活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相關部門難以實現全面、及時、動態的監管,這也給“黑比”提供了契機。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近日提醒,一些機構和個人以調研遊的名義,在河北邯鄲、泰安、山東等地舉辦“華杯”比賽。 經當地相關**部門核實,本次比賽屬於違法比賽,試卷已被沒收,相關負責人正在接受相關部門的調查。
薛海平表示,研究旅遊是近年來新興的教育模式和消費業態,涉及教育、文旅、市場等管理部門,也容易為“黑競爭”提供土壤,需要嚴格監管。
興趣培養,品質提公升,讓比賽回歸本意
家長李欣一直熱衷於讓孩子參加各種比賽。 每當家長群裡有比賽通知時,“他們都會仔細看看,生怕錯過機會”。
李昕雖然知道“白名單大賽”的存在,但她還是覺得“參賽人數越多越好”,對大賽的含金量並不怎麼在意。
有一次,兒子參加網上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時,李欣發現監考一點也不嚴格。 “為了獲得乙個好的位置,我自己直接進入了比賽。 無論如何,只要你提交答案,你就會得到獎勵。 ”
在李欣孩子的入學簡歷上,還寫上了本屆“奧林匹克競賽”的一等獎。 她肯定地說,“你不看這些奧林匹克競賽和其他廢話,但這一定是學校選拔孩子的重要標準之一。 ”
長期以來,競賽獎狀一直被家長視為小公升初中、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的籌碼。 因此,要大力引導家長和學生真正打破競爭的迷信。 董勝祖表示,要理性看待比賽的作用,對於一些有學科專長和興趣,有業餘時間學習的學生來說,參加比賽可以開闊視野,激發潛能,達到通過比賽育人的目的。 但是,並非所有學生都適合參加比賽。 “不要懷著功利的心參加各種無用的比賽,自覺抵制各種'黑競賽',否則會增加學生的課外負擔,影響身心的健康成長。 ”
教育部已明確規定,即使是“白名單競爭”,也不會作為中小學招生的依據。 薛海平認為,此舉的目的是淨化和優化競賽環境,使競賽回歸興趣培養和素質提公升的本意,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有力起點。
薛海平還建議,要嚴格監管中小學的招生和招生行為。 地方教育部門要密切關注招生季等重要時間節點,部署開展專項檢查,認真查處將競賽成績與招生、招生掛鉤的行為,對違規學校依法依規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