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看到一篇標題直截了當的文章,不得不把它拉出來告訴你。
片名大概是這樣的:哈佛女生劉一婷已經淪為美國普通的中產階級,持續了25年的雞寶寶被打破了。
我看了看,劉一婷? 我記得她! 是的,我去了哈佛。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有很多宣傳,有一本書專門介紹她是如何成功的,那本書叫什麼?
於是我四處尋找,童年的痛苦回憶又回來了,哦,就在這裡。
有一點要說,劉一婷的媽媽真的很好,不僅把孩子送進了哈佛,還一舉開啟了雞寶寶的時代,不然你猜這280萬冊是印給誰的?
那些年,有多少媽媽把劉一婷當成雞寶寶的終極目標。 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拿起劉一婷媽媽寫的那套藥方,戴在寶寶的頭上。
什麼樣的意志力訓練,什麼樣的素質訓練,我記得有個天才規劃師跟你說過,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一定要把他(她)培養成天才。
母乳多少毫公升才準確,每餐加入多少克輔食,每餐的油、菜、蛋白必須按固定比例均衡。
可以說,從孩子出生到放學結束,必須達到什麼年齡,必須遵循什麼樣的目標,必須遵循嚴格的時間計畫。
時至今日,仍有人將這套素質教育表當成雞寶寶的典範。
但是你現在說什麼? 25年後,雞寶寶的夢想破滅了,從哈佛畢業後,最後過得不好?
如果你這麼說,那我就笑了。
第一,如果考進哈佛的劉一婷最終活得像個普通人,那我前半生還有什麼可後悔的。
不但無悔,中間還有這樣的想法歡欣鼓舞:
我們這些沒上過哈佛的人,和上過哈佛的劉一婷,活得半斤,但是我們比她多了不少童年和幸福,所以我問你幸福嗎?
第二,你看,雞寶寶有什麼用? 劉一婷被雞送進了哈佛,最後怎麼樣了? 不是那樣的,那是什麼雞,不要再吃雞了,省錢省力降血壓,一石三鳥!
嗯,我剛才說的那篇文章也自始至終都揭示了這兩個意思,哦不,沒有透露,是對這兩個意思的極其誇張的宣傳:劉一婷廢了,所以雞寶寶沒用,放棄吧!
所以我一直在文章中尋找,劉一婷怎麼了?
然後發現了以下三個證據。
1、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劉一婷做過三份工作,分別是波士頓諮詢集團、百事可樂、一家對沖公司,但時間不長。
2、她自己曾經創業過,先後開過兩家資本公司,最終都破產了。
3. 她目前是一名家庭主婦。
最後,筆者得出結論,世紀之交人人皆知的天才女郎劉一婷,25年後還只是乙個普通的美國中產階級,她已經從眾人中消失了。
畢竟,劉一婷的夢想不是當家庭主婦,她曾在日記中寫下一句大膽的話:“我要為祖國.......的經濟建設奉獻一生”我想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我想拯救更多的人......“等等。
所以這樣的比較不是半顆星。
她沒能成為像錢學森那樣報效國家的留學生,劉一婷母親多年的付出,造就了“成功教育”的響亮品牌。但最終,來訪者發現,劉一婷什麼都不喜歡,她什麼都做不了多久,她沒有光,又回到了平凡的生活。
所以不要做雞寶寶,與其做雞寶寶,不如給孩子他想要的童年。
沒錯,雞寶寶事件本身就是惡性迴圈的弊端,需要改變。
但是在我關注網路,完整地看完了關於劉一婷現狀的報道後,我有了乙個與這篇文章不同的新發現:
劉一婷過得不錯,其實也沒那麼差。
我們來看乙個概念:美國的平庸中產階級,這就是劉一婷所定義的階級。
然後她的生活大概是這樣的。
讓我們從職業生涯開始。
雖然她兩次創業失敗,但她在社交平台上的身份,如今是“秦嶺資本”的合夥人,這家公司可能不是很出名,業績也未必不錯。
但這實際上也表明了這樣乙個事實,即人們有折騰的資本和無限創業的條件。
我們這些按規矩讀完大學,在各個公司、單位工作過,總是害怕中年失業的人,是有能力為所欲為,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如果你有足夠的兼職工作,那麼你應該自己做老闆,如果老闆不好怎麼辦? 沒關係,只要換乙個就好了,繼續這樣。
你能為你做嗎? 我還沒吃下一頓飯,你不想打工,帶花唄創業嗎?
讓我們看看這個家庭。
劉一婷的丈夫是她的本科同學,後來在哈佛大學攻讀法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成為一名律師,然後專門為有錢人打離婚官司。
這麼說吧,中國一線城市的律師行業收入可觀,但換到美國,就是在為富人打官司,收入會更貴。
而且兩人的婚姻關係還不錯,劉一婷也有做家庭主婦、享受生活的條件,所以劉奕婷的婚姻也很好。
客觀地說,劉一婷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工薪族,到頭來,劉一婷活到了中產階級,但她其實已經跨過了階級。
畢竟,我們大多數人甚至無法達到國內中產階級的底線。
說起來,你不必酸,我知道你想說什麼。
當初劉一婷的媽媽走遍天下宣傳自己的孩子有多成功,最後嫁到美國,過上了自己的小日子,於是她問你這叫成功嗎? 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呢? 這不是乙個討人喜歡的外國人嗎?
也就是說,劉一婷沒有成功。
沒錯,對於劉一婷來說,她的生活條件和哈佛同學相比,真的算不上,甚至和很多普通的留學生相比,也差別不大。
但其實,關於寫這篇文章,我更想說的是,成功的不是劉一婷,而是劉一婷的母親。
這20年來,很多人只見過她的雞寶寶,卻沒有看到她如何逆天改變人生。
一80年代,劉奕婷的母親離婚了,她拉著劉奕婷獨自長大,但第二次婚姻後,她卻能勸丈夫不要孩子,兩人一生都奉獻給劉奕婷的修煉,還甘心割屍,夠狠的。
第二有一次劉一婷去美國參加夏令營,有幸住進了一位國會議員的家裡,這對她後來申請哈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99年後,留學之風還沒有吹過,所以一切都比想象中順利,這一切都離不開她母親的操作和匆忙。
擁有這種遠見、勇氣和最大限度地發揮周圍資源優勢的能力就足夠強大了。
第三看到女兒被成功培養,劉一婷的母親立即用自己的專長寫了一本書,但這本書卻成了一團糟,不僅讓女兒出名,還賺了一大筆版稅。 這已經足夠好了。
就這三點,再比一比自己:算了,別怪孩子了。
所謂30年在河東,30年在河西。
今年的成功現在不是很受歡迎。
但另乙個事實是,當時不存在雞寶寶這個詞,但今天的勢頭絲毫沒有減弱。
為什麼?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因為我們的父母都是負責任的父母,在這種環境下,我們能不能不做雞? 做不到。
所以,翻開劉一婷的故事,畫出的人生真相,不應該是徹底放棄雞寶寶。
是有針對性的訓練,而不是沒完沒了的放養,才是對孩子最負責任的態度。
最後,記住:如果你想要乙個雞寶寶,你必須先去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