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天晚上,把蠐螬、蠐螬、蠐螬送去,把你的蠐螬送到河......2月23日,農曆正月十四,嘉陵區、順清區、西沖縣等地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蠐螬節”。 傍晚6點左右,各個鄉鎮街道燈火通明,上演了一場“新年狂歡”,上千條空蕩蕩的小巷。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製作特色十二生肖龍“蠐螬燈”。
歡迎來到“蠐螬節”! 2月23日下午2點左右,當記者來到嘉陵區三匯鎮時,來自該鎮楊爾灣社群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嘉陵蠐螬節傳承人周秦熱情打招呼,講述了嘉陵蠐螬節傳承的故事。
周秦說,嘉陵蠐螬節,又稱“十四夜”和“十四節”,是每年正月初十四夜,老人們通過製作蠐螬燈、搖嫩竹、送蠐螬等形式,祈求來年平安。 在300多年的變遷中,“蠐螬節”以嘉陵區三匯鎮為中心,輻射到龍蟠鎮、金寶鎮、七寶寺鎮、嘉陵區、拱興鎮、玉溪街、順慶區、多福鎮、連池鎮、西沖縣等地,成為特色民俗節日。
一邊介紹,周秦一邊帶領記者來到一處空地,一條“大金龍”映入眼簾。 只見它長約16公尺,全身呈金黃色,嘴裡叼著一顆紅色的“龍珠”,相當壯觀。
這就是今晚的“大咖啡”——十二生肖龍。 周秦告訴記者,這盞“蠐螬燈”僅供水龍頭重15公斤,同時吊起整個身體需要9**。 為了製作燈,他和另一位製作者張三在農曆八月初八就開始準備燈籠,然後斷斷續續地花時間製作,直到農曆正月初三晚上。
談話中,“蠐螬燈籠”的製造者張三再次在“龍”上安裝了彩燈。 “實際上,這不是我們製作的第一盞十二生肖'蠐螬燈'。 張三說,在幾百年的傳承之路上,各地大部分人都把“巨型蠐螬”作為“蠐螬”隊伍中的“C位”。 為了讓“蠐螬節”在傳承中不斷發展,從2016年開始,他們就開始按年份製作相應的生肖系列“蠐螬燈”,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送燈祈福,讓自己沉浸在民俗文化盛宴的魅力中。
在看到十二生肖龍“蠐螬燈”的魅力後,下午3點左右,記者來到了三匯鎮的蠐螬廣場,一場熱鬧的民生表演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儘管天氣寒冷,但許多村民仍然聚集在廣場上。
看,龍來了! 在一陣歡呼聲中,一條“金龍”在演員手中靈活地跳了起來,或翻轉移動,或穿梭盤旋,讓觀眾大飽眼福。 隨後,舞蹈、川劇變臉、川北木偶等精彩節目陸續上演,引得現場掌聲和歡呼聲不斷。
傍晚6點左右,“蠐螬節”迎來了最熱鬧的時刻。 “第十四天晚上,把蠐螬、蠐螬、蠐螬送去,把你的蠐螬送到河......嘉陵區三匯鎮的街道上,擠滿了四面八方的遊客和村民,大家齊聲唱著“送蠐螬”的歌謠,無數的“蠐螬燈籠”也匯聚成一片星辰大海。 同時,嘉陵區金寶鎮龍盤鎮、順慶區公興鎮也舉辦了蠐螬節祝福活動。
長長的隊伍,像一條火龍一樣強大,照亮了田野。 鑼鼓聲、歌聲、歡笑聲交織在一起,洋溢著節日的氣氛。 當遊行隊伍到達河邊時,鼓聲響起,烟花瀰漫天空,鞭炮爆炸。 在燒掉巨型“蠐螬燈籠”後,有人將“蠐螬燈籠”插入鬆軟的土壤中,而孩子們則掙扎著將蠐螬燈籠扔進河裡,象徵著蛞蟆被送下河。
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今天來親身體驗一下,感覺真的不一樣了,萬千人送燈祈福更是激動人心。 廣安遊客何明送來蠐螬後,還是不滿意。 他表示,明年,他將帶著親朋好友參加“蠐螬節”,沉浸在這場民俗文化盛宴的魅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