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期中,我想和大家談談美國和俄羅斯聯手對抗法國的情況。
據說,最近一段時間,中東一團糟,歐洲還不夠好。 拜登在美國的幾位助手奔波於世界各地,歐洲主要領導人也好不到哪裡去,蘇納克和朔爾茨在國內壓力很大,辦公室外各種示威活動,內部反對派正在迫使皇宮辭職。 相比之下,法國的馬克龍要精明得多,趁著印度國慶節,打著為印度“過生日”的旗號,前往新德里陪莫迪看球、騎電單車雜技、喝恆河水。
法國的這場農民遊行是一茬又一茬,馬克龍是印度咖哩配法式餐,令人愉悅。 馬克龍此行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抱住莫迪的大腿。
如果我們看看最近發生在法國的事情,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馬克龍要乞求印度人。
受俄烏衝突和全球通脹影響,整個歐洲經濟處於低迷狀態,法國當然也不例外。 為了省錢,法國準備削減柴油補貼,這讓需要開拖拉機在田裡幹活的法國農民不堪,於是出現了拖拉機大軍“圍攻”巴黎的盛況。
而法國經濟低迷還有乙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法國已經開始切斷非洲的聯絡。
最近,馬里、布吉納法索和尼日宣布退出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西非經共體),也稱為西非經共體。 要知道,法國是“西非經共體”背後的最大股東,西方三國就這樣正式與昔日的宗主國割座。 去年,三個國家發動政變推翻親法**。 其實這些國家的軍事實力很弱,但舉世聞名的法國雇傭軍卻驚呆了,意識到情況不對勁,紛紛逃跑。 而在西非反法運動的背後,離不開俄羅斯的支援。 當俄羅斯派華格納軍團幫助在非洲訓練部隊時,順便傳播了一些新的想法,最終西非的政變就像連鎖反應一樣。
現在,雖然俄羅斯的華格納已經基本撤出非洲,但俄羅斯又組建了另乙個“非洲軍團”來做同樣的事情。
當然,法國的傳統盟友美國也在非洲絆倒了法國人。 近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維德角、象牙海岸、奈及利亞和安哥拉,進行外交攻勢。
美國和俄羅斯在非洲的存在挑戰了法國的傳統地位。 那麼,莫迪能成為馬克龍的救命稻草嗎?
不難理解,馬克龍想選擇印度。 目前,印度正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取得平衡,並取得相對中立的立場。 馬克龍離印度越來越近了,無論美國和俄羅斯站在哪一邊,他都不會太在意。 那麼,在美俄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印度也需要在美俄之前選擇第三方,繼續保持平衡,雙方各取所需。 印度擴大與法國的軍售協定就是最好的證明。 此外,西方一直將印度視為高增長的新興市場,馬克龍希望擴大與印度的經濟合作,以擺脫目前的困境。
然而,印度不僅離法國太遠,而且印度薄弱的經濟基礎也使得印法合作成為冒險之舉。
再加上法國和印度的差異,以及膚色和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差異,莫迪是否願意與馬克龍同舟共枕是乙個問題。
俗話說:美俄布局非洲,“聯手”削弱法國霸權。 小馬訪問印度尋找出路,當他們攜手合作時,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