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培新(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青年記者》,2023年第12期。
導語:我們真的要“放下儲備,跟上網際網絡”,把自己變成追逐網路空間熱點的奸商嗎? 答案很明顯,不,不!
近日,在與人民網新聞評論員的談話中,我對人民網推出的評論欄目“三評”系列文章給予了高度評價。 《三評》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敏銳的眼光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尖銳評論,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批判“俄羅斯套娃成員”、“盲盒營銷”、“種草筆記”等不正當商業營利行為,以“一問三論”的氣勢創新性地從不同角度進行評論,使觀點得到深化。 從這裡“三評”作者的眼中,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他們為被認可而感到自豪。 但一位評論員的問題讓我深思:“在人人都沉浸在短期資訊碎片化的今天,還有人關注我們引以為傲的理性評論嗎? ”
這是乙個令人心痛的問題,但也很現實。 一方面,“三點評”的價值不侷限於理性點評! 其勇於擔負社會責任、保護公眾的初心,生動地體現了新中國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中“一切為了人民”的思想精髓; 另一方面,嚴肅而專業的傳統**不斷被新**衝擊,似乎正在失去自己的觀眾群,社交**的點選量被超越,網友的焦點似乎已經滑向了那些模糊不清、價值觀混亂的碎片化內容。
大多數傳統**記者都接受過專業的新聞培訓,具備新聞報道的實用技能,並獲得了身份認同。 但一旦他們安頓在新的**平台,與“自我**”競爭,他們似乎就被束縛住了,無法表現。 同時,新時代要求專業記者“講好中國故事”,新聞單位也熱切期待“10萬+”的熱播,但稀疏的點選量和期待已久的“一鍵三連”,讓專業記者失去了信心。 這不是我們獨有的問題,而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人和全世界共同的心臟病:傳統上堅持新聞業的專業精神和道德還有意義嗎?
通訊技術飛速發展,新平台的勢頭如虹,傳統人群能否通過提公升“全**溝通技巧”重生,在網路空間中游刃有餘?還是我們真的想“放下儲備,跟上網際網絡的步伐”,把自己變成追逐網路空間熱點的奸商? 答案很明顯,不,不!
既然如此,我們需要改變尋找答案的方向。 當下,正是需要有更多巨集觀引導的參與者進入市場的時候,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有責任通過巨集觀調控來解決當下傳統人群的生存困境,給堅持專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傳統人群新的生存資源和更廣闊的內容生產空間。 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高質量的資訊供給,有價值的新聞報道和評論才能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專業記者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本文引用引文格式:
曹培新. 關愛專業記者發展空間[J].青年記者, 202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