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回家過年,沒有被父母和親戚催促結婚時,對於沒有伴侶的你來說,這根本不是乙個完整的春節。 雖然這是個玩笑,但也體現了春節催婚的普遍性,甚至吸引了被催婚的人和被催婚的人尋求心理師的幫助。 近日,北京安定醫院微信後台頻頻收到讀者關於“催婚”的私信:
我平時給父母打電話,不留下三句話:你最近找伴侶了嗎? 有沒有合適的物品帶回家過年? ”
快過年了,我真的不想回家,一想到親戚會問我感情狀況,我就煩了。 ”
女兒今年35歲了,有沒有辦法讓女兒主動找伴侶,哪怕是新認識的人。 ”
我迫不及待,於是要求一些有效的處理方法,可以直接用的乾貨! 跪下。 ”
我們見面時能好好聊聊嗎?! 今天,我請一位專注於婚姻和家庭的心理學家為雙方提供“聊天指南”。
長輩給晚輩留出主動溝通的空間。
長輩首先要有乙個合理的期待,孩子在尋找伴侶的過程中有波折是正常的。 當年輕一代開始找伴侶的時候,你可以適當地向父母透露一些資訊,讓他們看到你有做這件事的意圖。 孩子也會向父母表達實際的困難,比如有時候你喜歡對方,對方對你不感興趣,你缺乏處理經驗。 適當地表達你的困難,同時建立明確的界限,並告訴父母他們不需要太擔心,他們正在學習如何自己處理它,這也是親密關係的必要教訓。
非暴力溝通的藝術已經經過兩代人的努力。
在談論兩代人的婚姻時,他們可以巧妙地運用“x+y+z”的非暴力溝通方式(具體情況或前提x+對方的客觀行為y+自己的感受或需求z)。 以下是從長輩和晚輩的角度進行演示。
家長版“兒子,你已經36歲了,距離上次分手已經快3年了(具體情況還是前提x),今天你回來跟我說你還是不接受去相親(對方Y的客觀行為),爸爸媽媽真的很著急, 擔心你,擔心自己沒能給自己創造機會去遇見乙個有潛力合適的人,孤獨的你乙個人在生活中會很孤獨(從“我”開始表達感受或需求z,不如具體一點)。”
兒童版“爸爸媽媽,我剛過年第一天回家(具體場景x),你不跟我商量就把我的微信給了親朋好友,催促我相親(對方Y的客觀行為),我感到不被尊重和難過,我不喜歡和女生快餐式的約會, 我希望你不要干涉,我相信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遇見並愛上人(從“我”開始表達感受或需求z)。”
“非暴力溝通”的前提是雙方都願意以合作的方式討論相互衝突的話題。 如果一方使用這種型別的通訊,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帶頭。
救命很重要“收起這個”邊界符號”。
當遇到不能說不出話來的人,比如對方的情緒腦袋,脫口而出一些傷人的話,這個時候,不管對方是誰,都要記住“生命很重要”,收起這個“邊界符”,以防安全。
在心理診所,小薇是我的老來訪者,她最近很掙扎著回家過年。 **長輩們輪流轟炸催婚,爺爺激動的時候經常說:“你幹活,辭掉工作,給我回家結婚。 或者當父母生氣時,他們威脅說:“如果你今年不把你的伴侶帶回來,就不要回家讓我們難堪。 ”
小薇說,自己又忍不住心疼了,過去一年自己被原單位“優化”了,找新工作也不容易,沒想到自己的努力被家人否定和貶低,一時半段時間不想回家過年。 在心理過程中,我鼓勵小薇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比如她需要長輩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建立界限)。
後來,小薇勇敢地給父母打電話,嘗試用非暴力溝通,溫柔而堅定地建立界限:
爸爸媽媽,這兩年,我沒有在情感上投入太多精力,才能穩定地工作。 我也想找到自己喜歡的人,通過身邊同事朋友的介紹,主動認識了一些人(主動表達了自己在尋找伴侶方面的努力和困難)。
然而,幾乎每次你只談婚姻(情況),勸我或威脅我找不到伴侶就辭職,不能回家(對方客觀的言行),我真的覺得很委屈,覺得最親近的人不理解我的困難,把我當成乙個不為婚姻努力的人(從“我”開始表達我的感受)。
如果你以後還興奮地說出那些你後悔的事情,我現在就掛了**,等我們倆冷靜下來再說,好嗎(建立邊界)? 我真的希望你能先聽我說,告訴我這段關係的最新進展,如果進展不順利,我不需要你的建議,我會學習如何處理它(表達“我的”需求)。 ”
經過兩次溝通,小薇的長輩們漸漸明白了她的難處,不再一怒之下說話,小薇也願意回家過年,並把自己認識的一些男生的**和資訊分享給家人,幫助他們了解自己喜歡的型別。
追根溯源。我們是如何陷入催婚的“詛咒”的?
長輩“追”,晚輩“逃跑”,互動惡性迴圈 被催婚的兩代人和被催婚的代際,被催婚的年輕一代大多覺得和長輩溝通比較麻煩,通常選擇“報喜而不報壞訊息”, 只關注結果而忽略過程。
當長輩不了解流程,對晚輩能否盡快找到伴侶感到不確定和焦慮時,就容易用一些不恰當的方式“催婚”,比如只談結婚的話題,強迫孩子去相親,未經同意就把孩子的微信**告訴中間人, 等。 這些方法讓年輕一代感到不舒服,所以他們更不願意和長輩溝通他們尋找伴侶的事情。 雙方陷入了長輩“追”和晚輩“逃亡”的惡性迴圈。 這種關係的長期緊張會給雙方帶來心理壓力,甚至導致抑鬱、焦慮等情緒障礙。
“催婚”的背後,或許是家庭模式的代際“創傷” 這裡所說的家庭代際“創傷”,是指家庭中一些不良的互動和養育模式,以“症狀”的形式傳遞,是一種命運的重複輪迴,與上一代家庭有“相似”或“相反”的方式。
比如,在原生家庭經歷過暴力後,將來組建家庭時,有些人會不自覺地認同“施虐者”,在壓力的刺激下,會下意識地粗暴對待伴侶; 也有一些人會同情原生家庭中的“受害者”,害怕人際衝突,習慣於做乙個“老好人”,對伴侶和家人過於順從,難以表達自己的需求,甚至迴避進入親密關係。
更常見的是,如果父母在婚姻中不幸福,孩子會下意識地對親密關係產生負面的期待,從而對相親物件或潛在發展夥伴表現出苛刻的要求和不確定的標準,以及強烈的換伴慾望等,最終會導致自我實現的預言。
然後有人會說,如果我父母的婚姻不幸福,我的婚姻還會幸福嗎? 其實,父母之間的關係只是給了我們乙個初次人際交往的模板,並非一成不變,等我們學習長大後,才能驅散邪惡,糾正原生家庭給予的不同資源。
敲黑板。 做好溝通,為婚後的和睦奠定基礎。
作為晚輩,你可以試著去理解,在長輩一些不合理的行為背後,你希望你過上他們能想象到的婚姻生活。 作為長輩,你應該支援年輕一代,相信他們能以自己的方式找到幸福。 兩代人之間的交流需要共同努力,但也是彼此成長的機會。
因為當婚姻開始的時候,未來涉及到更複雜的姻親和兒媳、公公婆和女婿、孫子孫女之間的關係,在討論婚姻和愛情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模式,也為整個家庭的和諧共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最後,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裡一切順利,不斷提公升自己“愛與被愛”的能力,收穫屬於自己的幸福。
溫和瓊(北京安定醫院)。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