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詞是“做人”,從“生理人”成長為“文化人”或“社會人”。 用宋代著名物理學家朱希福子的話來說,人首先要有“人的外表”。 這個“外表”是“灑、應、進、退、愛親、敬長、孝師、親友的節日”。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或“小學”教育是一種教育、實踐和形成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文化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一種價值體系、一種知識體系,更是規則和生活本身。
傳統的輔導是從基本禮儀的習得開始的,因為禮儀體現了人的秩序,是人與人之間文明社會關係的規範和作風。
在傳統社會中,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也是傳統禮儀密集呈現的季節。 春節時間很長,從年初到次年的元宵節。 整個春節,都有一種與往常不同的盛大、喜慶的氣氛。
南方的小年是農曆二十四。 這一天正好是春節的前奏,晚上祭祀灶神,晚餐更加豐盛。 在我的家鄉江西北部,有一句很奇特的諺語,很流行,叫“玩崽過年”。 我記得小時候,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在這一天並沒有真正挨打,但我家裡的大人沒有某種辦法。 平時中午,家裡的大爺爺會把我們的兄弟姐妹叫到大廳裡站好,把手裡的竹板或者竹枝放在八仙桌上幾下,很認真地對我們說:從今天開始,就是過年了, 你不能再瘋狂了,你必須認真、謹慎、懂規矩、愛潔;要說吉祥話,就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大概屬於語言禁忌等傳統禮儀規則); 祭祀神靈和祖先應該恭敬,而不是嬉戲; 要有禮貌和......與人見面、探親過年時長大後,我意識到這應該屬於傳統家庭的“宮廷訓練”,這是元旦前家庭教育的重要課程,每年都重複。 有了這樣的法庭訓練開門,我們這些孩子就會真正培養出一種敬畏感,從言語到行為。
從農曆24日開始,家裡人會忙得不可開交,大人們會買年貨,做各種飯菜; 我們這些大一點的孩子,每天都要打掃房子的大廳、房間、前後院,擦拭家具、茶具、檯燈等,整理書籍和材料,滿心歡喜地等待新年的到來。
農曆除夕是春節最隆重的儀式。 我認為除夕的主題詞應該是“團圓”。 過年夜的轉折,是一年“輪”的結束,也是新年“輪”的開始,所以一家人也要以“輪”的姿勢坐在一起,吃團圓飯,一起迎接新人。 全家人團聚,沒有人失蹤。 無論我們中國人多麼分散,我們的家永遠是我們自己的“中心”,每年春節,我們都要千里迢迢趕回去,所以才有了當代“中國春節”這樣的特殊場景。
筆者曾寫過一篇題為《春節團圓的文化深處》的文章。 筆者認為,正是這種重逢,不斷強化了大家所屬的“群體”的文化認同。 乙個祠堂,匯集了乙個姓氏和乙個村莊的父親和孩子; 已故的曾曾祖父、祖先以及倖存的祖父母和父母使家庭團聚。 血緣紐帶維繫宗族的團結,然後逐漸開放,與地域、鄉黨、國家、世界相結合。 祭祖、審慎愛國、愛家愛國的傳統代代相傳、代代相傳。每個參加儀式的人都會逐漸意識到他們不是乙個孤立的個體。 他知道自己“從哪裡來”。 他有祖先的觀念、家庭的觀念、倫理的觀念、秩序的觀念,懂得自己人生的方向和責任。 他會鼓勵自己和孩子去做符合道德的事,做有價值的事,榮耀祖先,造福鄰舍,造福社會和國家。
第乙個月來過年。 小時候,我以前是去探親探親,現在不像是發微信了。 當我看到大人們要表演“namaste”時,奇怪的是它不是握拳,但可能與拜佛儀式有關。 當你看到與你祖父同齡或年長的長輩時,你應該鞠躬磕頭。 長輩通常會在你跪在地上的那一刻扶你起來,說幾句祝福的話。
過年應該是展示家庭風采和孩子識字能力的最佳時機。 新年敬禮後,主人端上茶和點心。 大人家常興高采烈,小孩子最無聊,但你要坐直,不能坐著耷拉著腿,更不要插嘴。 我通常和同齡人一起逃跑,到外面去燃起我撿到的散落的鞭炮。
新年賀禮的餐桌禮儀不是特意設定的,而是一貫的“生活”。 上桌後,坐直,稍微收緊左臂,為坐在同一側的人騰出空間; 等長輩吩咐後再拿起碗筷,不能不耐煩; 吃飯不說話,所謂“吃飯不說話”,既是食品安全的需要(防止窒息),也是“控制唾液”的需要; 吃飯時,要把碗拿在手裡,用碗吃飯,不要把碗放在桌子上,像動物一樣用嘴吃飯; 撿菜時,只能把筷子放在靠近自己身邊的一側,不能從碗中間開始,尤其是不把碗轉過來的時候; 撿菜時要注意別人的動態,不要交叉或無意中將它們插入同乙個碗中; 長輩們會用筷子的另一端為客人挑菜,我們會在家裡陪護員的位置上放一雙筷子,專門用來為客人端飯,略微相當於現在的“公共筷子”; 長輩給你吃飯的時候,你要雙手捧著碗接住,說聲“謝謝”; 古代有句諺語,“添食就是添色、添富、加福”,所以如果你覺得夠了,就不能說“不”“夠了”“多”,而要說“有”; 如果沒有足夠的食物,需要加食物,可以自己去廚房,或者對大人說“再加一點”,但不能說“我要食物”或“我要食物”; 吃飯的時候,不能用嘴發出奇怪的聲音,盤子和筷子要輕拿,吃完飯後要說“大家慢慢用”......
嘿嘿,說起來很辛苦,但其實習慣起來並不難。 只不過,當你做客人的時候,你在家裡可不是隨便的,其實家裡還是有規矩的,骨子裡有一種固定的傾向。 如今,許多傳統儀式似乎已經失傳,新年的味道似乎已經褪去,但傳統的回味依舊如老酒般濃郁醇厚。
作者部門。 十。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江西師範大學教授)。
*:《全國政協報》(2024-02-07 第九版)。
作者:王東林 版面編輯:何春蘭 徐彥紅.
新**編輯:王靜 評論: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