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雪夫提到了中蘇艦隊,主席問誰指揮的,給誰指揮的
雖然許多人認為蘇聯的史達林是中國的堅定支持者,但在中日戰爭結束後,他選擇與國民黨談判,不支援我們。
直到我們勝利的黎明,他才改變了立場。 史達林的這種猜測是顯而易見的。
史達林死後,赫魯雪夫比史達林更接近中國。 他認為中國是僅次於蘇聯的重要紅色國家,兩國有著深厚的“同志情誼”。
赫魯雪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提供了156個大型專案和關鍵技術領域的支援,甚至還支援了核電,這對推動我國自主研發核電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是,為什麼赫魯雪夫突然與新中國為敵,迅速撤回所有支援,迫使中國償還債務,甚至使用武力威懾它? 這令人困惑。
最初,赫魯雪夫於1954年9月下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周年之際訪問中國。 赫魯雪夫作為剛剛完成權力交接、地位不穩定的蘇聯“頭號人物”,希望通過與中國合作,暫時穩定蘇聯局勢。
1954年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周年慶祝活動在中南海舉行。 赫魯雪夫也發表講話,肯定了中蘇友誼,描繪了一幅中蘇友誼的精彩圖景。
然而,在赫魯雪夫講話的背後,其實有乙個蘇聯的陰謀。 赫魯雪夫希望將中國拉入蘇聯主導的紅色陣營,與蘇聯簽訂“友好條約”。
蘇聯一向善於把盟國變成“加盟共和國”,對於美國的盟國來說,他們只需要小心成為附庸,而對於蘇聯的盟國來說,他們不得不害怕被直接吞併。
蘇聯的理想是團結所有紅色國家,組成以蘇聯為首的聯盟,為了實現這一理想,他們會選擇意識形態控制、經濟依賴、軍事滲透等手段。
在東歐,蘇聯通過“友好互助”條約成功地控制了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等國,甚至東歐國家也不得不與蘇聯協商進行改革,按照蘇聯的意願進行。
如果您未經許可行事,您將觸發“布拉格之春”警告。 赫魯雪夫的講話雖然充滿了友誼和希望,但我們必須看清其背後的陰謀和意圖。
冷戰期間,蘇聯對東歐國家實行經濟和軍事控制,將其變成附庸。 而在當時的世界上,只有中國在其勢力範圍內沒有受到蘇聯的“保護”。
赫魯雪夫看到了中國的潛力,開始向中國提供援助,雖然有些技術並不先進,但對於處於廢墟中的中國來說,還是非常必要的。
1958年,赫魯雪夫第二次訪華時,提出讓中國加入蘇聯和東歐國家組織的“友好互助委員會”,看似是蘇聯的“互惠互助”條約,實則是蘇聯控制中國經濟的陰謀。
赫魯雪夫試圖在中國實施農業改革,但中國不適合大規模種植玉公尺; 蘇聯曾希望中國簽署友好協議,使其成為農產品生產基地,但中國拒絕了; 蘇聯想在中國沿海建造長波塔並組建一支聯合艦隊,但中國堅決拒絕。
中國主張自主發展,決不會成為別國的附庸。
赫魯雪夫試圖以最低的代價獲得中國的支援,但遭到嚴懲後,他親自來到中國進行會談。 儘管他一再強調“需要一支聯合艦隊”,但在面對主席關於艦隊指揮權和所有權的關鍵問題時,他只能轉移話題。
最終,蘇聯的陰謀失敗了,赫魯雪夫大怒,對中國採取敵對態度,在遠東駐紮了數百萬軍隊,甚至進行核威懾。 但是,這些行動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了蘇聯的真面目,我們開始自主發展國防科技力量,找到了自己的強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