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最強的飛彈之一,東風系列飛彈的存在一直是我國能夠維持現狀、和平發展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國人民津津樂道的話題。
你知道東風系列飛彈有多厲害嗎? 為什麼一旦鎖定目標並發射,連美國都無法攔截?
上個世紀,由於抗美援朝戰爭的需要,中國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援助,包括喀秋莎等重兵。同時,蘇聯還幫助我國在東北地區建設了一些初期的重工業設施,為戰後我國重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國開始致力於彈道飛彈的研製。
在中國的指揮下,中國於1958年開始參考蘇聯P-2飛彈進行研發,兩年後的1960年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枚短程地對地戰略飛彈,這種飛彈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國防技術的重大突破。
東風-10A巡航飛彈開啟了中國彈道飛彈的研發程序。 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中國已經研製出各種東風飛彈,直到今天。 但是,這些飛彈只能算是中國的第一代彈道飛彈,其技術、科技含量與中國第二代彈道飛彈的使用存在一定差距。
中國第二代彈道飛彈的研發始於1985年,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成熟的第一代彈道飛彈研發技術,為了應對更複雜的國際形勢,中國開始研製技術含量更高、科技含量更豐富的第二代彈道飛彈。
中國的東風-11彈道飛彈是第二代東風飛彈的前身,東風飛彈研製量產銷往世界各地。 研發成功後,我國立即投入到第二代彈道飛彈的研發中,不斷創新,目前第二代彈道飛彈種類繁多。
東風-41是中國最知名的第二代彈道飛彈,其研發始於1984年,當時中國的彈道飛彈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水平,為東風-41的研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4年,東風-41彈道飛彈試射順利完成,原計畫在1999年國慶閱兵式上展示。 但由於當時我國汽車技術相對落後,未能解決東風-41彈道飛彈的運輸問題,不得不推遲亮相時間。
進入21世紀,中國雖然解決了東風-41飛彈的運載問題,但隨著技術的進步,東風-41飛彈仍有改進的空間。
因此,經過多次提煉,直到2019年國慶閱兵式,東風-41飛彈才正式亮相。 它一出現,立即引起了全國乃至全球的關注,成為當時最熱門的話題,無數軍事愛好者都在熱烈討論這種先進的彈道飛彈。
同時,東風-41飛彈的基本資料和情況也向公眾公布。
東風-41飛彈作為中國東風系列飛彈中威力最大的彈道飛彈,重達50多噸,長近17公尺,攜帶強大的彈頭,射程覆蓋短程、中程、遠端、洲際等領域,是我國射程最全面的飛彈。
不僅如此,它還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多種優勢,打擊精度可達100公尺,打擊範圍可達100平方公里,堪稱飛彈之王。
東風-41是中國最新的洲際飛彈,以其驚人的速度和無限的射程,引起了全國乃至世界的廣泛關注。 4分鐘可到達東京,16分鐘可到達倫敦,20分鐘可到達紐約,令人驚嘆。
其動力出眾,射程極長,被譽為中國"國家最重要的武器",深受網友推崇。
雖然DF-41功能強大,但高昂的製造成本不容忽視。 中國已經在盡最大努力降低生產成本,但每枚東風-41彈道飛彈仍需要約3億美元(或2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
雖然東風-17超高速飛彈的射程只有1800-2500公里,飛行速度相對較低,只有10馬赫左右,但並不遜色於東風-41飛彈。
相反,其全天候、無支撐、強的穿透能力,使其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東風-41。
東風-17的突破能力無與倫比,世界上沒有乙個國家能夠攔截它,甚至美國也不行。 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源於上個世紀錢學森先生提出的“錢學森彈道”設計思路。
該理論的關鍵是,通過火箭發射器將裝載彈頭的飛行器送入大氣層,並在大氣層內進行受控滑翔飛行。 這樣,飛彈就可以在墜落時瞄準目標,最終完成攻擊任務。
簡單來說,就是彈道飛彈和飛機飛彈技術的巧妙結合,使得東風-17彈道飛彈既保留了傳統彈道飛彈的穿透力,又具有飛行飛彈的靈活性。
這樣,DF-17彈道飛彈的飛行軌跡可以人為控制,具有更高的打擊精度。
錢學森彈道理論的核心是東風-17飛彈獨特的飛行軌跡。 與常規飛彈的拋物線不同,它的飛行路徑是曲線,能夠從多個角度攻擊目標,使敵人難以攔截和防禦。
這也是為什麼東風-17飛彈被描述為“連美國都無法攔截的東西”。 因為對於一般的拋物面飛彈來說,只要有足夠的算力,就可以**並攔截它們的飛行路徑。
而DF-17飛彈的彎曲彈道使得這種**極其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