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動物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新生的羚羊和牛羚在很短的時間內站起來,新生的小象踉踉蹌蹌地蹣跚學步。 更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是靈長類動物的猴寶寶,一出生就能緊緊抓住母猴的毛髮,跟著母猴靈活穿梭在樹上,不會被甩掉。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類嬰兒出生時往往相當脆弱,被子緊緊地裹在溫暖的被子裡,連眼睛都睜不開。 這是什麼原因?
簡單地說,人類新生兒的大腦在完全發育之前就出生了。 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嬰兒是真正的“早產兒”。
這裡的早產不是我們日常所理解的“早產”的概念。 科學家們推測,為了達到與黑猩猩幼崽等靈長類物種相似的成熟水平,人類嬰兒理論上需要在母親體內度過18到21個月。 然而,現實情況是,人類嬰兒已經成熟,大約在 9 個月大時出生。
在人類分娩過程中,只有當女性骨盆開口直徑大於胎兒的雙頂骨直徑時,胎頭才能順利通過骨盆,然後順利分娩。 然而,女性正常的骨盆開口直徑約為 10 至 13 厘公尺。 如果寶寶的頭圍過大,可能會導致難產等問題,可能威脅到母親和胎兒的生命。
然而,當人類頭部成熟時,它的寬度約為 17 厘公尺,這明顯超過了女性骨盆可以擴張的最大範圍。 因此,乙個完全發育的頭部不能自然地通過女性的骨盆進行正常的分娩過程。 出生在大腦尚未成熟的時候,是人類進化的重要選擇。
大自然惡劣的環境條件也是兩者之間差異的關鍵因素。
首先,動物幼崽面臨著更嚴峻的自然環境挑戰,食物鏈的結構也更加複雜。 在食物鏈的較低層次,動物生來就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自我保護,比如跑得快以躲避捕食者; 在食物鏈的上游,動物需要快速移動以捕捉獵物並讓它們活著。
其次,許多動物在繁殖時並沒有平等地照顧所有幼崽。 在食物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那些體弱多悍、無法爭奪足夠食物的幼崽,往往活不過能夠獨立離開巢穴的那一刻,因飢餓和寒冷而早早死亡,被自然法則淘汰。
最後,應該注意的是,大多數動物的平均壽命遠低於人類,而且它們的生長速度比人類快幾倍。 因此,動物幼崽和人類嬰兒在出生時的站立能力方面確實存在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