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過這樣一群人:無論是歷史、人文、國際關係、經濟學、心理學、金融學,他們都參與其中; 任何話題都可以說不完,也可以總結出讓大家頻頻點頭的結論; 各行各業也無所不知,是未來3-5年的發展趨勢。
這些人的知識儲備似乎總是比周圍的人高很多,但是在了解他們之後,我發現他們並不是特別突出。 頭腦中充滿了“知識”,但實際上什麼都沒有。
那些話多的人,其實都是落入“高層次認知陷阱”的窮人。 高階認知能力差通常有以下幾種型別。
01 自糾纏
我曾經在一本雜誌上看到過這樣的故事。
一群人在沙漠中迷路後,經過長途跋涉,終於看到了一片綠洲。 但當他們走近時,他們發現這只是海市蜃樓。
這種情況發生了兩次,每個人都開始猶豫是否要前往下乙個綠洲。
只有乙個輕度智力障礙的人,每次看到綠洲都會興奮地衝過去。 其他人嘲笑他甚至無法分辨海市蜃樓和浪費這麼多精力之間的區別。
最終,輕度智障人士經歷了許多海市蜃樓,最終設法到達了真正的綠洲。 那些自以為比他聰明的人,在糾纏中失去了前進的勇氣,永遠被困在沙漠中。
羅振宇在《羅記》中提到:
已知的東西比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更有可能耗盡我們的能量,因為它使我們猶豫不決並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 ”
實現目標的是你腳下的道路,而不是聽到的真相。
乙個人總是在思考它,即使他有高階認知,他也會一無所有。
1821年,法國科學家阿拉戈和他的學生菲涅耳通過偏振實驗證明了光是一種橫波。
阿拉戈在光學領域研究多年,閱讀了大量的學術著作,知道學術界的主流觀點是光是一種粒子。
他擔心自己的發現過於顛覆,如果他犯了錯誤,他會被學術界拒絕。 相反,菲涅耳不了解學術界的遊戲,一心只想把自己的結果公之於眾。
阿拉戈重複了幾次實驗,在確認結果沒有問題後,他仍然每天失眠。
儘管菲涅耳最終同意發表**,但他在**提交的前一天要求撤回他的名字。
半個月後,“光是橫波而不是粒子”的結論震驚了學術界,成為現代光學的基礎。 菲涅耳一夜成名,而阿拉戈作為他的導師,卻在遺憾中度過了餘生。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因為缺乏知識而做得不好。 而我知道的越多,我就越擔心,在我的生活改變之前,我已經筋疲力盡了。
認知可以是向上攀登的階梯,也可以是束縛自己的枷鎖。 只有停止糾纏,我們才能站在認知的頂端,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02 拖延症
當我剛畢業時,我在一家老牌汽車公司工作。 同年加入公司的小工經常提醒我:
未來傳統燃油車的市場份額肯定會下降,要想保持競爭力,要麼學習新能源相關技能,要麼發展副業。 ”
在過去的幾年裡,我發展了自己的寫作技巧,並最終在汽車行業大規模裁員之前過渡到乙個新的行業。
前幾天,我偶然認識了小公,一邊感謝他當年的建議,一邊好奇地問他:他的**對行業前景這麼準確,現在肯定有不錯的發展。
沒想到,一問才知道他還在原來公司的同乙個地方。 雖然沒有被解雇,但他卻遭遇了減薪,每個月都要為房貸發愁。
仔細想想,小公就是“高階認知差”的縮影:睡前,他想象著各種可行的路線,但醒來後,還是走老路。
認知可以幫助我們看到方向,但要實現目標,它取決於行動的力量。
前蘇聯科學家柳比切夫在數學、生物學、哲學等數十個領域出版了70多部專著,累計字數超過1000萬字。 當被問及他如何如此富有成效時,他簡短地回答說:“沒有拖延。 ”
在他 56 年的學術生涯中,柳比切夫始終堅持乙個原則:開始做任何想到的事情。
隨著時間的流逝,滴答作響的秒針給他一種緊迫感。 在這種緊迫感的驅使下,無論事情如何發展,柳比切夫總是先採取行動。
最後,他用豐碩的成果告訴世界,許多看似無法克服的困難,只要行動起來,總能找到解決辦法。
作家李尚龍說:在了解了一件事情的基本知識之後再做,不要等到所謂的完美時機,因為你永遠等不及。
很多事情越拖延越困難,只有行動才能有答案。 三流認知加一流執行力,總是比一流認知加三流執行力更有價值。
03 “只知道”型
知乎網友@feng曾在家鄉的一家小餐館吃飯。 老闆聽說他是海歸師傅,立馬給兒子打了電話。 老闆的兒子在問答節目中問了他幾個問題。
因為題目涉及的專業非常冷門,網友們坦言不知道答案。 臨走時,他聽到老闆稱讚兒子:“你作為尖子生不知道的,你作為小學生就知道。 ”
多年後,網民成為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
當他回家過年時,他發現店主還在經營小店,而他的兒子只是在店裡當幫手。
王朔曾經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
有些人似乎知道很多事情,但充其量只知道分子,永遠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知識分子。 ”
碎片化資訊的簡單積累看似增加了知識,但很難幫助我們真正成長。
只有將認知內化為成長的基石,才能彌合“知”與“行”之間的鴻溝。
段永平曾說過,他大學畢業後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書。
一位自稱一年讀100本書的網友評論說:“不愛讀書的創業者認知範圍太窄,現在再成功,注定也走不遠。 ”
然而,與這位網友的**相反,段永平後來不僅被《亞洲週刊》評為“傑出商業領袖”,還成為了世界富豪榜上的人物。
段永平是怎麼做到的?
在工作中,他總是找出自己在該領域的不足,然後通過閱讀書籍、財務報告、聽演講或參加行業會議來獲取相關知識。
正因為如此,段永平並不追求博大博大的知識,而是總是將自己所學到的理論和方法應用到正在進行的創業或投資中。
這讓我想起了《認知突破》一書中的一句話:“能讓你突破認知的,就是認知,其他一切都只是多餘的資訊。 ”
在每個人都可以訪問網際網絡的時代,這比知道你應該知道什麼更重要。
盲目獲取資訊不會提公升自己的生活,反而會把自己困在認知的繭中。
相反,當你篩選和吸收對你有用的資訊時,你可以更新你的思維並形成你自己的公式。
這個時候,你新增的每一點意識,最終都會成為你腳下的一步,引領你走向更高的平台。
有人說,“認知高前的窮人”說,提高認知的意義,應該是讓被禁錮在井底的青蛙看到井口之外的世界。
然而,井底的一些青蛙利用引力公式來證明井口是不能跨越的,並用風險模型來警告自己不要行動。
最終,他們通過網際網絡認識了井底的其他青蛙,在來回交換資訊後,他們達成了共識,世界確實只有井口那麼大。
單純的追求並不能改變世界,也不能改變個人的命運。
停止內耗,將知行合一,專注於自己,這樣才能用所學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