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對印的自衛反擊戰,是我軍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後為數不多的幾場戰爭之一。 與抗美援朝戰爭和對越南的反擊類似,都是在國家領土和安全受到威脅時,為了保衛祖國和保衛國家而被迫發動的戰爭。
但是,在抗美援朝期間,我國出兵200多萬人,參戰的名將不計其數,如彭宗、鄧 華、韓先初、楊勇等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將領和指揮官,都是重要指揮官; 79年逆攻戰爭中,許世友、楊德志也是開國元勳,被授予55年封號,分別擔任兩線總司令,率領數十萬大軍作戰; 僅在62年對印反擊中,前線主力司令員是1955年還只是少將的54軍司令丁生,62年還有些默默無聞,為什麼要讓他參與指揮這次重要的對外作戰?
首先,雖然戰爭的性質是反擊戰,但與對越南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相比,我軍使用的兵力總量和戰爭規模極為有限。 在對印戰爭中,解放軍共出動約4萬人。 由於特殊的地形原因和艱苦的戰鬥和補給環境,我在藏南邊境的部隊只能由附近的部隊組成,而丁生的第54軍駐紮在四川,他為國家而戰是合理的。 當時正值60年代初,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不到10年,我國有不少名將會攻堅,習慣性戰鬥,但決策後,丁晟離前線很近,第54軍本身也不錯, 他在對印度的戰爭中指揮了關鍵的瓦隆戰役。
第二個原因,當年丁晟雖然不為外界所熟知,但老百姓對元帥、軍隊、將領都比較熟悉,但實際上,丁晟是軍中名副其實的虎將,舉足輕重。 雖然丁生在1955年是少將,但那是因為他比較年輕,還沒有完全發揮他的軍事才能。 到對印反擊時,丁生將軍的指揮思想和才能已經完全成熟,他的第54軍也是我軍的主力之一。
早在解放戰爭後期,丁生就已經讓酋長高興了。 在四爺南戰的49年中,白崇禧桂主力第135師一敵四戰,當時的師長是丁生。 丁晟的大膽指揮,為大軍打造了一架戰機,這讓林宗下定決心,要在橫寶之戰中徹底殲滅白崇熙的主力。 被譽為我軍之神的劉帥稱讚丁晟的非凡勇氣,稱讚他的行動是“斬斷第七軍”(即桂部鋼鐵第七軍主力),丁晟的實力可見一斑,3年後,丁晟以軍事統帥的身份率領第54軍入朝, 並在晉城之戰等戰役中擊敗了聯合**。
所以,在62年的對印戰爭中,別看丁生將軍當時的軍銜,但真正的指揮水平並不遜色於開國將軍,後來的發展經歷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先後擔任過廣州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司令員, 並跨越了兩大軍區,這在當時通常是開國將軍級別的職位。
最後,我們來解釋一下62年戰爭的指揮形式:丁晟軍事功績最高,但實際上只是乙個前線統帥,很多人提到對印的反擊,以為丁晟是我軍的最高統帥,但事實並非如此。 前線最高統帥是張國華中將,丁生承擔了重要的指揮任務; 當時,劉帥擔任戰略組組長,提出了對印作戰的總體戰略。
除了他之外,戰略小組成員還有徐帥、蘇司令等“戰神”級別的將領,負責統籌決策(據說乙個是軍委副主席林帥,但林帥已經62年休養,應該沒什麼關係)。 嚴格來說,丁生少將並不是這場戰役的最高統帥,在他之上的是**軍區司令員張國華,也是軍委領導下的北京指揮中心。
從對印戰爭的實際結果來看,我軍以1000多人的代價擊敗了對方整整三個旅,殲滅了近9000名印軍,其中包括3900多名俘虜。 特別是丁生將軍指揮的華榮之戰堪稱經典,被公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具“價效比”的對外作戰;雖然規模遠不及抗美援朝戰爭和對越南戰爭, 我軍對不擇手段的鄰國的作戰能力和威懾能力,給國際社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丁晟、張國華等將領受到高度讚揚,印軍尤其忌憚“54”號,被視為軍事訓練和演習的假想敵,久久沒有走出丁生部造成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