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鬥背後的秘密是什麼? 你為什麼命令***親自上陣指揮? 誰是對手? 結果呢?
長期存在的中緬邊界問題始於1885年英國對緬甸的占領。 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在處理這個問題時一直十分謹慎和謹慎,但問題仍然存在。
在中緬兩國的共同努力下,1960年國慶節期間,雙方簽署了明確的邊界協議,成功地解決了邊界問題。 然而,下乙個任務是進行邊界測量。
從1950年開始,在我軍的頑強追擊下,敵軍四面八方逃竄,多次在戰鬥中負傷。
在這裡停留了一段時間後,殘餘部隊正準備轉移到其他地方時,他們遇到了另一支國軍的殘餘部隊,人數約為600人。
1000多人沒有方向,當他們終於與台灣的上級取得聯絡時,他們被冷冷地告知他們沒有提供幫助。 所以,經過商議,這些人決定只能靠自己。
然而,這1000多人並沒有安定下來,反而引起了緬甸的注意。 緬甸**一再出兵,企圖打擊國民黨殘餘勢力。然而,殘餘民眾頑強抵抗,最終決定集中精力自衛,等待機會。
由於緬甸的妥協,國民軍得以留在緬甸,但這一要求尚未得到答覆。 而身在台灣的蔣介石聽到軍隊復興的訊息,欣喜若狂。
經過兩年的努力,這支來自台灣的雲南救援隊在緬甸的控制下獨立了。 雖然**試圖圍剿他們,但都被國軍打敗了。
1960年,中緬邊界問題得到解決,兩國爭端得到圓滿解決。
1959年5月,**向國民黨殘餘部隊發出警告,向時任總參謀長黃克誠發出指示。 ** 軍委還派員到雲南進行安排,同時為這支隊伍制定了應急預案。
可以說,**是有遠見的。 1960年7月下旬,中緬兩國在緬甸首都舉行會議,討論劃界問題。
在這次會議上,緬甸**明確表示,由於種種原因,新中國**同意與緬甸官方軍隊合作,共同打擊該組織。
這場運動對我們國和緬甸以及雙方的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它不僅有助於解決雙方的共同問題,而且有助於加強兩國之間的合作關系。
1960年11月,**軍委和雲南軍區聯合代表與緬甸軍隊舉行會議,並簽署了一項協議,明確表示將共同打擊國民黨的殘餘勢力。
該協議進一步加強了中緬合作關係,共同維護了地區和平與穩定。
昆明軍區啟動了作戰計畫,目標是突襲緬甸國民黨軍隊殘餘的16個據點。 **和***非常重視這次行動,不僅關心作戰計畫的可行性,而且非常關心另乙個問題。
為了減少出兵的影響,**和***最終決定按照協議規定的,以緬甸境內的20公里為底線,中緬行動也在此基礎上進行。
經過精心策劃的計畫,戰鬥終於正式開始了。
1960年11月21日,中緬聯合行動第一階段正式啟動。 當晚,我軍22支突擊隊如火如荼,國民黨軍隊殘餘部隊大半被殲滅,兩名重要將領也在戰鬥中陣亡。
緬軍出兵1萬大軍進攻國民黨軍,不幸落入對方的圈套,被迫進入芒林的狹窄地區。 元帥正在緬甸訪問,緬甸別無選擇,只能求助,希望我國能夠越過界線,協助緬軍作戰。
* 立即向北京報告此事。
兩天後,緬軍代表乘飛機抵達我軍駐緬總部,再次提出要求。 總參謀長在北京學習時就提出了是否應該全力配合的意見。
與此同時,三天後,中緬聯合戰役的第二階段正式開始,但這一次。
雖然我軍在原始山林陣地上浪費了一些時間,使得**的數量比第一階段有所增加,但我們很快調整了戰略,向國軍發起了堅決的追擊。
國民黨軍隊在收到我軍將繼續前進的訊息後,被迫做出撤退的決定。
經過這場戰鬥,我軍成功打敗了700多個敵人,摧毀了國民軍在緬十年的據點,還協助緬甸解放了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隨著敵人的撤離,中緬邊界的劃界工作得以恢復。 雙方圓滿完成了各自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