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6年坦克首次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以來,來自世界各地的步兵一直在積極探索如何應對新型坦克以及隨後在戰場上日益堅固的混凝土防禦工事。
威力大、重量輕、攜帶方便的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發射器在戰場上久經考驗,被發現是突破裝甲目標和防禦工事的最佳選擇,因此被基層士兵親切地稱為“步兵手中的大炮”。
美國M18無後坐力炮:工業強國的先鋒力量 作為工業強國,美國在二戰期間開始為軍隊基層標準配送單兵火箭發射器和無後坐力炮,其中M18 57公釐肩扛式無後坐力炮(配備獨腳架)和M1“火箭筒”60公釐火箭發射器成為基層步兵戰鬥隊的重要火力支援。
這些先進的裝備使美國步兵擁有了當時其他國家步兵更多的進攻火力,成為現代戰爭的先鋒力量。
在解放軍成立初期,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不可能複製繳獲的M1型“火箭筒”60公釐火箭發射器(運輸隊隊長手中的主要M9改進型號),因此大部分前線步兵只能使用炸藥包和爆破罐來攻擊防禦工事, 這給解放軍士兵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借鑑了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繳獲的美國“超級火箭筒”和日本4式70公釐火箭彈,研製了51式火箭發射器。
戰爭結束後,我國的工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我們的軍工工業複製了蘇製-10 82公釐無後坐力炮,並生產了較輕的65式82公釐無後坐力炮。
總重量僅為30公斤,這款**可以快速拆卸,拆卸後比以前的大口徑無後坐力炮更輕,攜帶起來更加方便。 它的最大射程超過1700公尺,並配備了微旋轉的穿甲彈和殺傷人員爆炸彈,可以輕鬆摧毀敵方裝甲部隊和防禦工事,使其被粉碎成碎片。
不過,這個**還是有些重,需要八個人攜帶使用,所以不適合個人反坦克使用。
我國基層步兵最常見的反坦克**是69-1型40公釐火箭助推反坦克手榴彈。 儘管 65 型 82 公釐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看起來很相似,但它們的工作原理卻大不相同。
火箭筒的火箭有乙個獨立的火箭推進裝置,即使沒有火箭筒也可以發射。 二戰期間,美軍經常使用火箭筒作為地雷來摧毀敵方坦克。
火箭筒的火箭彈的使用方式與無後坐力槍截然不同,火箭彈原地燃燒,無後坐力槍不依賴槍管點燃。 相比之下,69-1式反坦克火箭助推器榴彈主要依靠彈藥後部的推進劑和飛行一段時間後啟動的火箭助推器發動機提供發射動力,可以有效增加射程和穩定彈道,保證穿甲彈頭的殺傷效果。
此外,旋轉狀態下的穿甲彈對穿甲深度也有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鐵拳是一種帶有兩個黑色火藥筒的反坦克手榴彈。 與前蘇聯的經典反坦克**RPG-7類似,69式火箭發射器也是中國製造,繼承了RPG-7結構簡單、製作攜帶方便,以及大功率的特點。
這種單兵反坦克**一推出,就成為解放軍步兵班的標準裝備。
RPG-7配備85mm超口徑火箭榴彈,基本型號可穿透110mm 65度鋼裝甲,最大射程為300公尺,足以對抗T62等坦克,有效減輕了解放軍步兵對北方坦克群的壓力。
後續改進型號的穿甲能力已提高到180公釐65度裝甲,甚至可以威脅到T72等先進的蘇製坦克。 為滿足不同需求,我國還研製了一系列新型殺傷火箭彈、穿甲彈、空爆鋼球殺傷人員炸彈、殺傷人員穿甲彈、燃燒殺傷人員炸彈、照明彈、電子對抗干擾彈、煙霧彈、反坦克子彈藥和雲爆彈等配套彈藥,進一步拓寬了69-1式反坦克火箭發射器的作戰範圍。
其中乙個具有著陸跳躍轟炸功能,令人生畏。
69-1式反坦克**火箭發射器雖然基於其獨特的69-1式火箭發射器,但由於無後坐力原理的限制,其推進劑利用率相對較低,槍管體重量較大,火箭助推器相對受風偏差影響。
在高達每秒 1 公尺的側風下,3 型火箭助推器手榴彈的著陸點偏差甚至可以達到驚人的 12公尺,這意味著射手隊在面對戰場上的惡劣天氣時,必須冒險近距離射擊,以確保準確性。
然而,實際有效射程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300公尺。 此外,火箭增程發動機點火後不斷產生火焰和煙霧,可以暴露射手的位置,從而引發敵人的火力。
因此,69-1式火箭發射器雖然有一定的優勢,但在實際應用中還是有一定的侷限性的。
雖然69-1式反坦克**火箭發射器在過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新時代裝甲部隊的公升級,其穿甲能力已經變得不足。
較厚的穿甲彈頭雖然可以增加穿甲深度,但也會增加火箭筒的重量,影響其個人便攜性和射程優勢。 經過多次公升級,中國發現**的公升級潛力有限,槍管體口徑的擴大和更大火箭助推器發動機的更換只能帶來有限的改進,這幾乎與新設計的反坦克火箭發射器的效果相同。
因此,我們需要尋找新的反坦克**來應對不斷變化的威脅。
PF89單兵火箭發射器於1989年正式下水,解決了占用69-1式反坦克火箭發射器建立的問題,重量約13公斤。
儘管早期型號的彈藥射程短,裝甲穿透力低,但解放軍在隨後的時期內啟動了幾個單獨的反坦克火箭發射器專案。
1999年安裝的97A 93公釐單兵雲爆火箭炮和PF-98 120公釐反坦克火箭炮的公升級版,已成為我軍增強反坦克和進攻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PF-98火箭筒採用串聯彈頭設計,穿甲彈重63公斤,垂直穿甲的厚度達到800公釐,足以正面摧毀T72-BV坦克。
即使在惡劣天氣下,搭載的火箭續航發動機也能使飛彈在每秒不到6公尺的側風中射擊,1000公尺以內的風向偏差無需校正,大大提高了火箭的使用範圍。
PF-98A組合發射筒的射程可達400公尺,營筒的射程為800公尺。 其裝置的多用途彈藥重量為76公斤,初速205公尺/秒,可輕鬆穿透400公釐裝甲,內部裝有大量鋼球和可燃金屬鋯,燃燒殺傷效果顯著,殺傷半徑25公尺,最大射程可達2000公尺。
在實踐中,通常需要組成乙個2-3人的小組,其中一人攜帶發射筒體和瞄準具,另外兩人各攜帶兩枚火箭,如果需要在連營級使用,則需要攜帶三腳架。
其內建的火控系統可以提供數字資訊服務,大大提高了打擊時的反應速度和射擊精度。 儘管如此,PF-98和PF98A 120公釐反坦克火箭發射器一發射就引起了很多爭議。
PF98A火箭發射器以其強大的反坦克能力而聞名,但由於其發射裝藥量大、發射噪音大、後噴量大、危險區域寬,也給其使用帶來了挑戰。
在發射時,火箭發射器正後方100公尺和70度以內的人員需要避開,同時必須清除障礙物和易燃材料,這使得選擇位置非常困難,尤其是在地形複雜、空間狹窄的環境中,如登陸灘頭陣地和城市巷戰。
核心思想保持不變:PF98A火箭發射器的安全性和選擇位置的難度。
PF98A的PF98系統的重量非常大,早期型號的發射筒重量接近10公斤,還需要攜帶配套的穿甲彈。 其重量甚至超過65式無後坐力炮,導致系統沉重,機動性差,射擊組多,影響了作戰模式的靈活性,存在“不急,無法擴散”的問題。
雖然其800公釐的穿甲穿透深度可以對付一些上世紀的落後坦克,如T72-BV,但對於M1A2A等第三代坦克來說,它遠非強大。
M1A2-SEP和第三代坦克配備了先進的火控和瞄準系統,可以很容易地探測到1公里外的Pf98目標並還擊,這些目標很大,部署條件惡劣。
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輕型 89 式火箭筒進行全天候齊射偷襲更有效。 隨著冷戰的結束,PF98火箭發射器的優勢已經消失,即使PF98A等減重改進也無法改變其笨重、不靈活和過大的容量。
過去,當北方的坦克集群存在時,我們能夠容忍PF98型火箭筒的問題,但在新時代,北方的威脅已經消失,冷戰經驗催生的**裝備暴露問題令人難以忍受。
在實戰的帶動下,美隊的火力得到了發展。 然而,二戰結束後,由於對世界形勢的誤判,美國對單兵反坦克的研究相對較少。
以M20A1超級火箭筒為例,這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直到越南戰爭期間使用的一種裝備。 雖然美國在1958年就開始設計M72火箭發射器,但直到1963年才被軍方採用,這表明美國對反坦克作戰裝備的發展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M72M72火箭發射器是單兵**,可以為前線士兵提供強大的火力。 雖然它的威力受到66公釐槍管直徑的限制,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當時瑞典軍方的靈感**。
這**是受美國委託挪威公司生產的,由於兩國地理位置接近,很難避免相互借用。 結果,瑞典FFV公司成功研製出AT-4火箭發射器,經過定型實驗後,憑藉優異的效能吸引了美國訂購了27萬台。
後來,**也獲得了許可生產權,並國產化為M136火箭發射器,總產量超過40萬台。
瑞典FFV公司通過銷售反坦克**取得成功後,立即開始改進反坦克**系統。 這是後來的卡爾·古斯塔夫84公釐無後坐力炮系列,它改變了西軍單兵反坦克技術的落後狀態,成為僅次於RPG系列反坦克火箭榴彈的第二大無後坐力反坦克火箭榴彈**。
最新的M4無後坐力炮受到美國軍方的高度讚揚,並被命名為M3E1。 由於目前美軍在中東的作戰環境主要是開闊或狹窄的山區地形,因此這種無後坐力炮的射程比RPG系列高出200-500公尺,為美軍提供了遠距離與阿富汗平民部隊交戰的能力。
M3E1是一款初速高、精度極佳**的火炮,能準確擊中600公尺外的目標,達到1700公尺的極限攻擊範圍。 獨特的無後坐力炮設計使其在飛行過程中沒有可見的尾流,從而降低了暴露的風險。
考慮到多用途作戰的需要,M4無後坐力炮還配備了超口徑火箭增程穿甲彈和串聯彈頭等一系列專用彈藥,使其在戰場上有更多的選擇。
此外,M4型無後坐力炮僅重7公斤,因此美國大量訂購並裝備了9門M3E1火炮。
美軍史崔克旅每個步兵班都裝備了FGM-148標槍反坦克飛彈,形成了從4000公尺到150公尺的全方位反坦克防護網,非常全面。
同時,薩博與雷神公司合作研製的雷射制導火炮飛彈GCGM將準確擊中2000公尺外的目標,並提供更強大的火力支援。
聽說FGM-148標槍反坦克飛彈不僅效能優異,每枚高達8萬美元,而且具有攻擊頂部和射擊後射擊的能力,對大多數坦克防禦工事甚至低空目標都構成威脅。
有趣的是,前線的美軍士兵經常使用標槍飛彈攻擊他們看到的所有敵方目標,這也可能是由於M3E1的分發使得美軍更加注重節省軍事成本。 "
卡爾系列的無後坐力炮雖然在瑞典生產,但也有一些缺點。 由於槍管孔徑的限制,最新的卡爾M4無後坐力炮發射的標準穿甲彈,穿甲深度僅為550公釐,標準彈藥的最大射程僅為600公尺(1700公尺是特殊彈藥的最大射程)。
此外,由於戰鬥彈藥數量眾多,彈道不同,士兵需要訓練更長的時間。 而且,由於彈藥不能隨子彈移動,安全性有些敏感,使用的拉伐噴嘴在發射時會產生很大的聲音,嚴重影響附近人員的聽力和呼吸系統,維護也需要專門的倉庫。
總的來說,卡爾系列的無後坐力炮是西方思想的典型反坦克**。
解放軍手中的反坦克**正在公升級,卡爾M4無後坐力炮引領中國反坦克**超越時代。 PF98 120-mm反坦克火箭發射器在對抗北方的坦克集群時表現良好,但在其他戰場上有些無效。
雖然射程遠,但穿甲效益低,配備攻擊的彈藥重量重,攜帶不方便,無法進行單次機動和快速反應。 此外,巨大的負荷使士兵無法攜帶足夠的自衛**,這對未來的戰場構成了危險。
因此,中國轉而對PF89火箭發射器進行公升級,以滿足更廣泛戰場的需求。
在當前環境下,PF98A火箭筒與單兵反坦克飛彈和輕型無後坐力炮相結合,可能是最有效的防禦**。 我國在這方面取得了與美國相提並論的重大進展。
中國已成功研製並測試了新型82公釐無後坐力炮,單兵反坦克飛彈也已於2021年開始安裝,以美國標槍的紅箭-12為標。
紅箭-12是中國單兵反坦克飛彈領域的里程碑式創新。 北方工業公司研製的這種第三代單兵反坦克飛彈系統,與美國標槍飛彈處於同一水平,採用電視制導和非製冷紅外熱成像制導技術,具有發射後自導、頂攻破甲、威力大、抗干擾能力強、不受氣象條件限制等優良效能特點, 堪稱中國版的標槍反坦克飛彈。
由於我們專注於裝置的可靠性,Red Arrow-12 的維護比美國標槍的維護更容易。 其有效射程一般為2000公尺,使用電視導引頭時,打擊範圍可擴大到4000公尺,穿透深度可達1100公釐,並且由於制導方法靈活,除了地面目標外,還可以摧毀低空目標
這個**將取代我軍中陳舊笨重的PF98 120mm火箭發射器。 我們期待著一種新的82公釐輕型無後坐力炮的到來,這將使其與美國的個人反坦克能力相提並論。
在反裝甲和反設防手段方面,中國除了使用傳統的反坦克裝備外,還充分利用製造大國的實力,優先發展單兵無人機巡航飛彈。
在2019年珠海航展上,高德紅外公司展示了S570巡航飛彈,這是一種改進的70公釐非制導火箭,配備紅外和光學制導,彈體改裝了四個摺疊尾部以提高公升力,子彈尾部裝有摺疊螺旋槳以增加射程。
這種巡航飛彈重9公斤,可由單兵攜帶,最大射程為10公里,甚至可以穿透約300公釐的鋼筋混凝土防禦工事。 此外,中天公司的一枚ZT-5巡航飛彈也相當不錯,其重量僅為5公斤,最大射程可達20公里,而航天科技集團的CH-901巡航飛彈也在逐步完善,將投入實戰試驗。
這種一流的產品正在綻放,連美國都羨慕不已。
S570反坦克飛彈一擊擊敗敵人,射程可達10公里。 回顧歷史,我軍在單兵反坦克裝備的研發上走了彎路,但我軍科研人員依靠獨立精神和聰明才智,成功扭轉了這一劣勢,使我國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單兵反坦克裝備效能曲線上實現了超車, 達到世界頂級水平。
隨著越來越先進裝備的出現,我國的軍事實力勢必迎來新的飛躍。 在網際網絡上,總有人無視事實,誹謗我國的軍事裝備。
讓我們用***的經典名言來回答他們:“讓那些內部和外部的反動派在我們面前顫抖吧! 讓他們說我們不能這樣做,我們做不到!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實現目標! ——中國人站起來了“(1949年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開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