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兩個前法西斯國家日本和德國在二戰後再次達成戰略合作,兩國簽署了日本自衛隊與德國陸軍共享糧食、燃料和彈藥的《物資和服務相互供應協定》(ACSA)。 不難看出,該協議旨在促進物質和後勤支援,促進雙方的聯合訓練,深化國防領域的合作。 這表明,美國正在積極推動的“亞洲北約”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早在俄烏衝突爆發後不久,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北約內部會議上就聲稱,中國是北約的“系統性挑戰”,這已經暴露了北約當時的真實意圖,北約已經成為美國擴大軍事霸權的工具。 斯托爾滕貝格當時的宣告是為北約未來向亞太地區進軍做準備,但北約沒想到,俄烏衝突打到現在,俄羅斯還沒有被打敗的跡象,導致北約原本的戰略大打折扣。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北約在亞太地區的介入已經逐漸憋不住了,即使打不過俄羅斯,也不打算再等了,正在通過日本的跳板繼續推進“亞洲北約化”。 德國並不是第乙個與日本合作的北約國家,它已經與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和日本以及澳大利亞和印度簽訂了類似的協議,其中第七個已經與日本簽署了合作協議。
因此,日德簽署協議實質上是進一步擴大“防衛合作圈”的行為。 而這一切的背後,很可能指向中國,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目前7國在美國的命令下對反華的反應呢?
首先,ACSA雖然涉及防務工作,但與“共同防禦協議”並不相似;目前只有美國真正與日本達成了共同防務協議,其他國家受客觀因素的影響,實際上不具備與日本達成全面合作的條件。
歐洲國家不是美國,除了英國之外,它們一般沒有實力在亞太地區發揮軍事影響力,英國只是在扮演美國的“追隨者”的角色。 雖然澳大利亞比歐洲更接近亞太地區,但澳大利亞出於自身的經濟和戰略利益,不想過度捲入亞太地區的戰略博弈,因為中國目前與太平洋島國的關係正在逐步深化,如果澳大利亞敢於干預,那麼中國可以與太平洋島國建立更深層次的戰略合作, 並通過經濟對抗澳大利亞。另一方面,印度則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搖擺不定。
因此,雖然隨著日本的簽字,目前的名單上充斥著中國的“強敵”,但真正對中國構成實際威脅的只有美國和日本。 中國多年來一直在經歷這種戰略博弈,事實證明,美國和日本根本無法在亞太地區成功攻擊中國。
但是,有一點我們需要警惕,那就是日本雖然目前還沒有以“共同防禦協議”的形式與美國以外的國家達成合作協議,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不會。如果美國想要推動“亞洲的北約”,那麼肯定會吸引亞太國家加入北約,而日本和南韓已經在2022年加入了北約網路安全防禦中心,他們越來越接近成為真正的北約成員。 一旦日本成為北約成員國,就意味著日本和北約擁有高度的戰略政策和聯合防禦,這可能會給中國帶來更大的威脅。
但是,當然,以美國和西方目前的經濟水平,在與俄羅斯打交道的同時,它可能無法支援北約的戰略領土向亞太地區大幅擴張,此外,歐洲可能不願意在擊敗俄羅斯之前將其戰略重點轉移到亞太地區。 因此,我們還是需要拭目以待,讓子彈飛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