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的沈銀墨。
30歲前用寶申銀墨的墨水講故事
沈寅墨(1883-1971),原名君墨(Mo),又名石,字稱秋明、匡瓜、文湖魯生,別名桂穀子。 因為他是家裡的老二,所以叫沈。
第二,沈老二還是沈二爺。 祖籍浙江省湖州州州縣竹墩村(現湖州市南潯區令湖鎮竹墩村),出生於陝西省興安州漢音廳(現陝西省安康市漢陰縣城關鎮民墚街),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
沈寅墨的寫作從小就受到爺爺和父親的影響和影響。 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清末陝西的小官僚,當祖父還是省考冠軍時,吳老富子在私塾黃子淵的《九城宮利泉明》裡教沈; 後來,他學會了葉甘蔗田刻的《犁夏閣柱》。 15歲時,沈已經能夠為別人讀書了。 20歲以後,在習遇見蔡詩玉,接觸了包安武的理論; 我又認識了邱來智先生,他一口流利而生動地喜歡邱這個詞,還經常和長影陽豪一起模仿。
1907年,25歲的沈銀墨回到浙老家,先後在湖州、杭州等地的學校任教。 1909年,我在杭州第一次見到陳獨秀,因為陳獨秀說:“我昨天看到你寫的一首詩,詩很好,字很粗俗。 (上世紀50年代,沈銀墨在上海《溫報》上發表自己學習書法的經歷,其中提到了影響他書法人生的重要人物陳獨秀。 當時大家對“陳獨秀”二字還是忌諱的,所以公開宣布的時候就用了“安徽朋友”這個詞。 從那時起,我就深受感動,決心改過自新,重新開始
每天拿一把尺八紙刀,蘸上大羊毛的淡墨,寫下漢碑。 如果兩三年不間斷,那麼可以懸手腕寫,書畫可以稍微拉直。 直到1913年,他才到北京大學任教。
沈銀墨題詞27歲 根據現有的公開資料,我只發現了兩部寫於30歲之前的早期作品。
乙個是1909年題寫的《陳滿生先生真跡》一書的書名,署名沈時,朱文音:君墨。 這種簽名和印章,是今天沈銀墨資料中唯一能看到的。 今年也是陳獨秀說“其粗俗入骨”的一年。 此時,沈銀墨已經27歲了。 陳獨秀是革命者,屬於改良派。 我無法分析“庸俗”和“骨頭”之間的聯絡,但從這個銘文來看,結細長樸素,點畫略胖,確實沒有什麼動靜。 顯然,它深受了黃子淵的歐洲身體的影響。
沈銀墨29歲的《凌峰補梅實錄》 另一件是1911年寫的《凌峰補梅實錄》,是在蘇子誕辰874周年之際為富商朋友周夢坡寫的。 這幅結要走豎向趨勢,點畫少接縫,橫折加工有沉澱的狀態,明顯的歐式書法風格,相比以往的點畫略帶辛辣,帥氣,可以看出安徽朋友這兩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凌風補梅編《序》部分
凌風補梅編《序》部分
歐陽洵《卜尚郵報》。
在去北大之前,這一時期的學習和實踐可以說是老沈學書的第一奶。 雖然目前發現的資料不多,但這第一口牛奶,已經基本奠定了沈姝風格的“大腳”。 陳獨秀的喝酒,本來是書界的好故事,但後來卻成了偏見。 “骨子裡的粗俗”幾乎成了沈銀墨書法的“標籤”,不禁讓人感嘆。 用陳獨秀對27歲的沈姝的評論,來凍結沈姝60多年的不斷探索和實踐,顯然是不公平的。 歸根結底,是因為我不明白。
- end -
作者:詹公學。
編輯:蘭豐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