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海洋的作用日益凸顯,特別是在國際領域,海洋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此背景下,造船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優質貨船是遠洋的關鍵**,這使得造船業成為關鍵產業。
雖然造船業和汽車製造業都屬於交通運輸製造業領域,但兩者有很大不同。 許多國家都擅長汽車製造,但很少有人能夠有效地生產船舶。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日本、南韓等世界主要造船強國都位於東亞地區。
日本和南韓,乙個是島國,乙個是半島國家,所以它們擁有發達的造船業也就不足為奇了。 特別是日本,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 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也遭受了重創,失去了許多技術,但日本的造船基礎仍然堅實。 在美國的支援下,在當時的全球化趨勢下,日本迅速發展了經濟實力,並在30年內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此期間,隨著國際遠洋**的激增,日本抓住了機遇,迅速成為造船大國。
到1970年,日本獲得了世界54%的新船訂單,造船業成為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沒有輝煌是永恆的。 到2017年,日本新船訂單的比例從54%暴跌至7%。 取而代之的是兩顆冉冉公升起的新星,中國和南韓。
與日本相比,南韓的造船業起步相對較晚,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蓬勃發展。 起初,南韓通過貸款和補貼來支援該行業,逐漸積累了大量的技術。 但是,由於基礎薄弱,加上當時日本的造船業非常發達,南韓的造船業沒有達到頂級水平。 然而,在90年代,日本的造船業因亞洲金融危機而大幅萎縮,南韓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南韓的快速改革在短時間內扭轉了造船業的衰落,並在21世紀初迅速發展,一度成為世界造船業的領導者。
中國造船業的崛起是新的篇章。 中國雖然自古以來就是海上強國,但由於歷史原因,在造船領域一直是旁觀者。 相較於早在70年代就開始大力扶持造船業的南韓,中國起步較晚。 然而,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產業鏈的完善,我國船舶工業發展面臨的阻力相對較小。
南韓和日本作為海洋國家,主要依靠國際訂單來發展其造船業。 中國國土面積大,需求量大,最初的訂單大多是國內的。 因此,我國造船業雖然技術成熟,但在國際市場上知名度不高,必須逐步開拓國際市場。
遼寧號服役後,國際上對中國造船業的看法開始發生變化。 儘管航母與普通艦艇有很大不同,但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引起了世界對中國造船能力的關注。
在中國、日本和南韓中,雖然日本造船業的規模逐漸下降,但仍保留了一定數量的國際訂單。 南韓儘管有所下降,但其造船業仍超過日本。 另一方面,中國在造船業中牢牢佔據領先地位。 從年初到8月,全球市場共出現1038艘船舶訂單,其中654艘落入中國手中。 南韓收到了161份訂單,而日本的訂單略多於南韓。 中國、日本和南韓合計佔全球訂單的近95%。
尤其是8月份,中國的訂單份額更是驚人。 當月全球共訂購了71艘新船,其中60艘由中國接收。 南韓接收了六艘船,而剩下的只有五艘屬於其他國家,這進一步凸顯了日本造船業的衰落。
除訂單數量外,“修正總噸位”是造船業的重要指標,是根據船舶承載能力和型別係數計算得出的。 今年8月,全球訂單修正後總噸位為205萬噸,其中中國佔168萬噸,漲幅高達92%。 南韓為27萬噸,佔比13%。 中國和南韓加起來超過95%,而日本不到5%。 從1月到8月,中國的份額達到5837%,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 從歷史上看,只有日本和南韓達到過這樣的比例。 我國造船業仍處於上公升期,發展空間巨大。
南韓以725萬噸修正後的總噸位排名第二,佔2704%;日本有 30339萬修正總噸位居第三,佔1132%。這三個國家合計佔世界總量的96%73%的修正總噸,其他國家只能在一小部分市場中競爭。
儘管中國造船業已經牢固地確立了自己作為世界最大造船業的地位,但不應掉以輕心。 在技術和經驗方面,中國與日韓之間仍有差距。 從歷史上看,日本和南韓佔世界造船業的50%以上,但現在它們正在衰落。 中國需要在當前基礎上繼續創新發展,鞏固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