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釉盛壺】唐代,高76 厘公尺,口徑 49 厘公尺,腹部直徑 87 厘公尺,底部直徑 53 厘公尺,重量 022公斤,1983年由習文物店移交。
奢侈的嘴巴,捲曲的嘴唇,緊身胸衣的脖子,平坦的圓肚子,麵包腳。 肩部一側有乙個短的錐形流動,另一側有乙個扁平曲柄。 釉面不如底部,餅面裸露,輪胎顏色略帶黃色。
學者稱唐五代時期的瑤州窯為“黃包窯”,宋代及以後的窯址稱為瑤州窯。 塗在鍋上的茶釉屬於高溫還原火焰燒製的鐵晶釉,是唐代黃寶窯的創新彩釉品種之一,是釉中鐵、鎂、矽酸結合產生的結晶。 它的釉料呈乳白色,濕潤有光澤,但有一種不透明感。 釉色有棕綠色、黃綠色、翠綠色、墨綠色,純綠色底釉上常有深色的小結晶釉點,就像過年時噴灑在器皿表面的茶粉一樣,故稱為“茶釉”。 代表產品有近半公尺高的巨型喇叭口、細頸橢圓形肚子蛋糕、腳、雙耳瓶、鐘口短流注射壺和唇深腹注射碗、伊斯蘭式撇脂開流單把手壺等。 雖然藥州窯在後期也燒製了少量的茶釉瓷,但質量明顯不如唐代。 晉元明時期的釉色多為黃綠色,點狀的結晶釉斑很少見。 與該窯的唐初產品相比,呈現出明顯的衰落特徵。
明代景德鎮御窯廠燒製的茶釉被稱為“鰻黃”,清代(尤其是雍正時期)御窯廠燒製的茶釉被稱為“廠官釉”,乾隆時期最成功的燒製,被認為是清官窯燒製的珍貴色釉品種, 而黃寶窯唐代茶釉質量較高,完全可以與之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