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行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0月底,我國境內外幣存款餘額達28728萬億元,個人存款餘額為13498萬億元。 關注 14人口12億,人均儲蓄達到956萬元。 這一資料反映了近年來國內居民存款的持續增長趨勢。
國內居民存款的增加主要由於以下三個問題:一是疫情過後,人們對儲蓄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因此將資金存入銀行,作為預防失業、疾病、養老等問題的措施; 其次,由於當前投資風險高,人們對**和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信心下降,選擇將資金存入定期存款; 第三,國內居民投資渠道相對較少,無法投資海外**、債券等,因此選擇將資金存入銀行。
然而,儘管人均存款達到956萬元,這個數字在國際排名中並不高,排在第69位左右,遠低於歐美一些發達國家。 事實上,這個平均值不是中位數,這意味著很大一部分家庭的個人儲蓄低於這個值。
原因之一是國內居民收入普遍不高,面臨較大的消費壓力。 根據稅務部門的資料,只有14%的農民工收入超過5000元,而86%的收入低於5000元。 再加上各種生活費、子女教育費、社交娛樂費的增加,很多家庭一年都很難攢下一大筆錢。
另一方面,國內社會貧富差距較大,只有2%的儲戶擁有80%的存款,而98%的儲戶只擁有20%的存款。 因此,富裕家庭擁有大量儲蓄,而大多數家庭的儲蓄較少,不到 100,000 美元。 根據央行的資料,全國90%的家庭儲蓄在10萬元以下。
此外,國內居民的債務比率居高不下,大多數家庭只能償還債務,難以積累儲蓄。 截至2023年10月底,居民貸款餘額達到75筆23萬億元,其中住房貸款餘額為4464萬億元。 由於大量家庭背負著鉅額住房貸款,他們每月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於償還抵押貸款,由於可支配收入有限,很難存下大量資金。 同時,90%的90後群體都欠著消費貸款,人均債務近13萬元,這也讓得這個群體幾乎沒有銀行存款。
因此,儘管人均存款達到 956萬元,其實大部分人的存款都遠低於這個平均水平。 未來,人們仍然需要努力工作以提高收入並積極儲蓄,以便期望將來儲蓄超過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