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通過“一杯酒釋放軍權”和平解決問題,而朱元璋在安撫天下後肆意殺害英雄,被視為殘忍行為。
歷史上,很多皇帝在建國之初都依靠功勳英雄的力量,但一旦天下統一,為了鞏固皇權,往往會削弱甚至消滅這些功勳卓著的朝臣。
韓太祖劉邦斬斷了異姓王,韓信死,宗族滅亡,明太祖朱元璋忌憚開國英雄,殺了大批人。
顯然,趙匡胤的道子不花一兵,朱元璋怎麼不學先,是不想,還是說他的性格是這樣的? 還是別的什麼?
一杯酒釋放軍力:趙匡胤巧妙地走到將軍身邊,領軍力
趙匡胤通過陳喬兵變登上了皇位,但他明白,要想鞏固國家,就必須解決將領手中的軍權問題,於是決定用巧妙的手段來獲得軍權。
公元961年的一天,趙匡胤設宴讓若干禁軍統帥離開,先是裝作憂慮,嘆了口氣皇帝為難,然後暗示禁軍隨時可以扶持新君主,將領們明白了,第二天都紛紛請辭, 趙匡胤爽快地答應了。
表面上,趙匡胤穩住了皇位,但實際上,他明智地讓步了將領們的利益,換取了他們對皇權的支援,這就是“酒放軍”的由來。
趙匡胤接著支援文官的權力,削弱軍事將領的影響力,他還告誡後代不要隨意殺官,進一步鞏固了皇權。
趙匡胤此舉不僅穩定了軍隊的士氣,還恢復了軍力,可謂是一石二鳥,但他明白,當時的國內外形勢不允許蠻力。
北方的遼國盯虎,南方的封建城鎮勢必,趙匡胤的皇位本身也是有爭議的。
趙匡胤深諳“狡猾的兔子死了,好狗做飯”的道理,但他也明白,當時的大環境不允許蠻力,一杯酒的釋放軍力是一舉算的,沒有激怒英雄,奪回了軍權, 可謂是政治藝術的巔峰之作。趙匡胤的舉動頗受好評,但也有人認為他貪汙腐敗,石守信本來是個清廉的官員,但一杯酒釋放軍權後,他積攢了過多的財富,王全斌平時看重義勝過財富,後來也掠奪了百姓的財富。
這些將軍可能害怕被懷疑,所以他們為了安全而故意腐蝕自己。
儘管爭議重重,但趙匡胤出色的政治才能,卻以一杯酒的軍事力量釋放,或許正是因為他靈活而溫和的政治智慧,北宋才得以長期穩定下來。
朱元璋的舉動,讓劉伯文瞬間明白了緣分
也是開國皇帝,被譽為寬大與和平典範的趙匡胤,明朝太祖朱元璋,一向似乎一副暴戾形象,甚至一路屠殺與他一起突圍的英雄。
有史料記載,朱元璋因為出身貧寒,創業艱難,明朝建立後仍不忘本,始終關心底層百姓的苦難。
但很多英雄已經忘記了國王的辛苦努力,繼續肆意放蕩、狂妄自大,甚至殘忍對待百姓,朱元璋先頒布了幾部嚴懲法,警告他們要守法,但這些人就是聽不進去,還是一意孤行。
馬皇后是個精明能幹的女士,她一眼就能看出丈夫的心結所在,為了化解朱元璋內心的矛盾,馬皇后在生日宴上用最簡單的菜湯和點心招待大臣們。
希望他們能記住一起創業的艱辛,保持謙遜節儉的美德,但大多數人還是空著眼睛,認為權力和財富是他們應得的回報。
朱元璋見勸告無效,決心果斷行動,他命人某日動工,在京城附近建了一座高大雄偉的慶典塔,以慶祝英雄們的貢獻。
隨後朱元璋挑選了幾位開國元勳核心,親自寫好精美的請柬,邀請他們在慶典大樓裡舉行宴會,接到請柬的朝臣們都欣喜若狂,沾沾自喜。
只有劉伯文隱隱覺得除了喜悅之外,還有些不對勁——他太了解朱元璋的性情了,知道他是個多疑無情的君主。
在踏入青宮樓之前,劉伯文敲了敲牆,發現聲音不對,牆上空無一人! 他立刻提醒他注意乙個詭計,並低聲告訴徐達他的發現。
徐達雖然沒有劉伯文那麼一絲不苟,但跟著國王在南北作戰多年,也深諳皇帝的心術。
宴會開始後,朱元璋笑眯眯地招待了他,但眼中的冷色卻沒有消散,上菜的時候,就端上了美味的兔肉和狗肉。
他連忙做了個眼神提醒徐達,徐達立刻明白了,兩人相視一笑,卻不急著離開。
朱元璋隨後找藉口離開了清宮樓,劉伯文和徐達立刻起身道別,溫柔而有禮貌地推卸了別人留下來的要求。
兩人剛走出清宮大樓,就聞到了一股燒焦的味道,原來大樓裡突然發生了火災,還在狂歡的大臣們被困在了火海中,劉伯文和徐達逃了出來,其他人被埋在了王者的圈套裡。
劉伯文因此而憂心忡忡,他整天都顧不上心,最後病倒了,後來胡維勇來給他吃藥,劉伯文也知道自己的生命苦短,在交代了善後沒多久,他終於死了。
兩人做完全不同的事情的原因
為什麼朱元璋沒有跟著趙匡胤的那杯酒去釋放英雄,而是選擇了這條路呢?
1.兩人在成長過程中的悲慘遭遇塑造了他們的性格
趙匡胤十幾歲時生活安穩上乘,但朱元璋卻不同,他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窮困潦倒的他不得不出家僧乞討,後來投奔朱巴巴的叛軍,卻被誣陷冤罪,差點喪命, 這讓他變得內向和多疑。
二、兩人在獲得王位的過程中所經歷的人性差異
趙匡胤通過政變奪取了皇位,這需要他聚集心腹和軍事支援,趙匡胤深諳人情,善於交際,讓許多將領站在他這邊,他看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反觀朱元璋對英雄們殘暴,他覺得國家是脆弱的,他經歷了太多的背叛,比如陳有良的內訌,看到了人性的陰暗面,這讓他對人性產生了警惕。
3、兩個人對國家的看法和繼承方式的差異
趙匡胤把皇位看成是一件好衣服,奪取政權後,他也讓弟弟繼承了統一,而朱元璋則把皇位看作是自己血脈繼承的法律制度,所以為子孫掃清了障礙。
趙匡胤沉浸在竊權的快感中,而朱元璋則時刻警惕著權力落入他人手中,這導致了兩人政治觀念的差異。
朱元璋和趙匡胤的性格迥異很大,這源於他們的成長歷程、奪權方式、觀國觀的巨大差異,間接塑造了他們作為君主的政治作風和觀念正是這些根深蒂固的差異,造就了兩人性情迥異,讓朱元璋沒有選擇像趙匡胤那樣,一舉一酒釋放英雄。
為什麼朱元璋要把皇位傳給朱雲文而不是朱棣?
朱元璋晚年幫孫子朱雲文安排好一切,卻萬萬沒想到會出事,會有一場殉難之戰。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朱棣在位期間的政治舉措和改革,似乎還有很多好的方面,不能否認他的貢獻,既然如此,朱元璋為什麼當初沒有把皇位傳給朱棣,而是讓他的孫子朱雲文繼承皇位呢?1、朱棣地位低下,不符合王位繼承人條件
朱棣是朱元璋的幾十個兒子中最好的乙個,他非常擅長寫作和武術,很像他的父親朱元璋本人。
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生母地位卑微,朱棣若不在正房,很難成為皇帝。
不管朱棣的生母是高麗人還是蒙古人,在當時都被視為地位低下,可見朱棣是朱元璋兒子中地位最低的。
據明初記載,朱棣出生於生母懷孕的十一月,朱元璋懷疑親生母親姦淫,一怒之下,居然用鐵裙處死了朱棣的生母。
朱元璋也曾一度想殺了年幼的朱棣,好在有馬皇后出面,將朱棣抱進宮中撫養,從而保住了朱棣的性命。
在朱元璋的眾多兒子中,朱棣的地位比較低,朱元璋把最精銳的兵力給了寧王朱泉,而不是朱棣。
由此可見,朱元璋並不看重朱棣的太子身份,按照古代的長子繼承制,朱棣既不是子孫,也不是長子,根本不符合王位繼承人的條件。
朱元璋是文官出身的漢族君主,為了鞏固皇權,他非常重視皇位的正統繼承,如果傳給朱棣這樣地位低下的兒子,難免會受到百姓和文官的質疑,影響朝廷的穩定。因此,朱元璋沒有打破王室的規矩,選擇了相對正統的長子朱雲文為繼承人,贏得了文官集團的支援。
二是朱棣性格暴戾,不適合做繼承人
除了身份因素之外,朱棣的性格也是朱元璋沒有選擇他的乙個重要原因,朱棣從小從軍出身,性格暴戾好戰,喜歡殺人,這與朱元璋的想法完全不同。
為了緩和矛盾,他希望下一代君主仁慈愛民,修復人心,而朱棣的性格顯然與此相反,如果傳給他,只會讓明朝的內部矛盾更加尖銳。
而朱元璋也考慮到文官集團支援的需要,他特意聘請了大儒家來教自己的長子朱彪,為了拉攏文官,朱棣不喜歡文官,文官也強烈反對傳給他, 朱元璋不想和所有文官作對,這也是他放棄朱棣的重要考慮。
由於種種原因,朱棣雖然才華橫溢,但地位低下,性格暴戾,這與王位繼承人的條件格格不入。
雖然朱元璋曾動搖過要立朱棣,但是在文塵的壓力下,他還是立朱雲文為太子,但是在朱雲文登基後,他所有的叔叔和藩王都紛紛反對他,為了鞏固皇權,朱雲文不得不割下領地, 導致燕王朱棣造反。由此可見,朱元璋的選擇雖然不完美,但基本符合大局,因為如果性格強勢的朱棣登上皇位,也必然會引發內亂。
2月** 動態激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