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福氣的龍,走在市面上,居於宮中,也精通民俗。 龍,用玉和青銅雕刻,記錄歲月,參與文字的創造,象徵著民族精神。 龍在萬年文化史和五千年文明史中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遺傳密碼。 它存在於古代神話中,存在於文化遺產中,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今天,我們將從承載中華文明的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中國國家博物館入手,了解展廳C位的C形龍為何被稱為“中國第一條龍”,以及青銅器上最早的“龍”字解開了哪些文化密碼。 讓我們感受一下中國龍的昂揚、堅強、威嚴的姿態,閱讀龍文化中精彩有趣的篇章。
吉祥獸千年圖騰咆哮著九重天的中國龍。
龍是繁榮和榮耀的。 在農曆龍年到來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從館藏中精心挑選文物,開展了“龍召新元——嘉辰龍年文化展”。
記者帥俊泉:在國家博物館的龍年特展中,共展出了200多件帶有龍元素的文物,其中90%以上是首次向公眾展示。 可以說,在龍年新年,為大家呈現了一場豐富的文化盛宴。 一進大廳,絕對的C位置就是這樣一條大約6000年前出土的C形玉龍。
國家博物館探索館龍世界龍紋龍字龍圖騰。
現藏於國立洪山文化博物館C形碧玉龍,高26厘公尺,由墨綠色的秀炎玉雕而成,全身蜷縮成C形,身體中間有乙個小孔,只要線穿過小孔懸掛後,龍頭和龍尾就會在同一條水平線上, 造型獨特、別出心裁,是目前發現的紅山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級別最高的文物,被譽為“中國第一龍”。
龍與中華文明的起源是相輔相成的,它是由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的,集多種動物和自然現象於一體,具有非凡能力的神靈,早在原始部落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了龍的原型。
從甲骨文中的龍字和陰虛女墓出土的玉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古人想到的龍,呈現出的是一頭長著腿、身體彎曲的巨獸。 最符合這些特徵的新石器時代是紅山文化中的C形龍和覺形龍。
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玉器展內容設計孫夢瑩:這條玦形龍,我們可以看到它熊一樣的高耳朵和大環眼,豬一樣突出的外顎,蛇一樣捲曲的身體環尾,有人說它代表了昆蟲的人類胚胎或幼蟲,可能具有或羽化再生的意思。
除了玉石,對於龍的形象,研究者也有自己的假設,在新石器時代的其他遺跡中,陶寺遺址的龍紋板、龍山文化的彩繪龍紋陶盤、仰韶文化的蠑螈紋彩陶瓶、龍虎紋貽貝雕塑, 雖然地理空間遙遠,但他們都有著共同的文化意識和交流。趙寶溝文化陶器上的飛禽走獸圖畫,以及器皿上鹿、豬、鳥的圖案所蘊含的文化資訊,讓三個祖先部落的原始龍圖騰以一種親密與疏離的關係匯聚在同一幅畫布上。 伏羲氏族主是龍師,黃帝居中,黃龍珍貴。 良渚文化玉器上最早的龍頭紋飾,頭尾緞帶被後世命名為“鉬優環”。
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玉器展內容設計孫夢瑩:這些龍像可以證明新石器時代是中國早期文明的搖籃,中國早期文明具有多元統一的特徵。
多元融合的中華文明包容,中華龍文化貫穿始終,不同地域的圖騰文化和英雄傳說最終隨著歷史程序和文明演進而匯聚統一。 繼母武定是目前我們能看到的商周時期最大的民族重兵器,體內分布著龍紋、獸面紋、虎紋、人面紋等圖案。 它們不是簡單的裝飾設計,它們包含非常特殊的文化意義。
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翟勝利:繼母武定身上的龍紋很特別,每張臉上都能看到兩條龍直立著。 當我們換個視角,走到兩面牆相交的角落時,我們會發現,其實兩個龍紋共同構成了乙個獸面圖案,而這些獸面圖案和龍紋在向神靈傳達祭祀者與神靈溝通、表達訴求的訴求方面,承載著重要的媒介作用。
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經常可以看到龍的形象。 國祭龍造型莊嚴莊重,設計立體生動。 上方的龍在雲霧中翱翔,向眾神傳達了祭祀者的精神訴求。 其實,龍依舊是典型的圖案象形文字,三千年的時間流逝,時至今日,龍上龍,卻依舊是那麼活潑、調皮可愛。
國家博物館研究館館長翟勝利禮:紫龍頂因其器皿上刻有“紫龍”字樣而得名。 “子”字比較小,是單行雕刻,而“龍”的字型體積比較大,是陰線雙鉤,像個孩子,兩隻胳膊乙個接乙個地伸出來,彷彿在奔跑。 紫龍頂的銘文代表了商周時期典型的裝飾和書寫風格,是我們目前能看到的青銅三腳架上最早的“龍”字。
祥雲瑞獸龍文化多元聚合大中華區。
中國龍不僅在廟裡高高在上,而且在人中,它真的可以上到大廳和廚房。 雕龍晶山子待筆墨,戰國時期青玉龍形穿搭,青玉獸頭錐穿寬大衣解開扣子,漢代龍頭鐵鐵衣,辰生吉祥慶錢納夫綽綽有餘,唐代青龍瓦守東。 還有最常用的龍銅鏡,相視一笑,朝雲打扮。
記者帥俊泉:與中華文明並存的龍文化,其實自古以來就廣泛地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 而且可以說,這幅畫一定是有意為之的,意思一定是吉祥的,比如這次展覽有龍鳳吉祥錢、龍柄古鐵和龍式香薰爐等等,我可以看到旁邊有這樣乙個展示櫃,裡面陳列著許多不同的龍飾品,比如一面銅鏡, 那麼這些龍飾的意義是什麼呢?
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館長諸葛英亮:《花木蘭辭》講的是鏡子上的黃色貼花,所以把它打磨得很亮,然後就可以照著它梳理了。 銅鏡也是反映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凝聚體。
中國傳統瑞獸龍文化承載著中國人的倫理情感、審美情趣、民俗和信仰。 這部壽山石雕龍篇的作者用“怎麼可能盡其所好,卻配得上我心”的印章,來彰顯自己的精神氣質和美德。
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玉器展內容設計孫夢瑩:禮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代表著古代聖人對自然和社會秩序的感知和理解。 而龍,作為一種吉祥有力的野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龍紋和龍紋的結合,就是龍教子、龍頭魚尾的結合,也有鯉魚躍過龍門穩公升的意思。
2024年嘉辰龍年,在國家博物館徜徉中國龍文化世界,當其他圖騰符號幾乎消失時,龍仍是中國文化最核心、最古老的符號。 在古建築的門牆上,在瓷器的裝飾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端午節龍舟賽,在金明池的端午卷軸中。 元宵節,龍燈舞動,飛龍在天,體現在客家梅州幾千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 中國龍的傳統審美意義和吉祥思想,凝聚成了春節最獨特的景觀,散發著獨特的精神文化力量。
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館長諸葛英良:我可以和你一起去尋找龍,找到我們真正的文化精神的源泉。 龍一直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 有了這樣的歷史流淌,它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血脈,多元聚合,生不息,吃苦耐勞,和諧,才是我們中華民族真正擁有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