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謎語、賞燈、吃湯圓,春節的“壓軸”——元宵節來了。 歡慶,新年的味道,作為生活中最濃郁、最活潑的味道,並沒有因為春節的結束而消失,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令人回味,傳遞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春天回歸大地的資訊。
在楊浦區2024年春聯展上,這幅春聯中藏著“楊浦”二字,表達了書法家對楊浦新年新氣象的無限祝福。 人民城市新實踐與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場所建設在新的一年裡,楊浦如何才能讓《人生的味道》更加繁榮和溫暖?
文化與商業創新的融合,越是新年的品味越是“頂級”。
幾盞老式的黃銅壁燈,一輛寫著“歲月”的“人力車”,還有一家“鴻香時裝店”門......龍年春節,市民徐女士和朋友們在旗袍展上“夢想著回到老上海”,度過了“懷舊的一年”。 “一件旗袍,乙個美的夢”展覽由上海紫荊廣場和上海紡織博物館聯合舉辦。 徐女士和她的朋友們流連忘返,用旗袍和陳列的舊物拍了很多照片。 “旗袍一直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這裡的每件旗袍都有乙個故事要講,讓你想象穿著它們的人是如何說話和走路的。 我來這裡散步,我捨不得離開,太美了! 徐女士說。
說起上海女人搖曳的姿態,她們一定避開不了旗袍。 承載著上海風情的上海風旗袍,融合了中國傳統服飾元素和西方現代服飾文化,在《阮靈玉》《花樣年華》等影視作品中屢次走紅。
既有中式平剪的直肩線,也有西式立體剪裁的胸省,腰部通過側縫收緊修身,真絲面料柔軟糯糯,輕盈......本次展覽的“主角”是兩件落肩無袖印花旗袍。 兩人在花色上分別選擇了黃色背景花條紋和藍色背景花葉圖案,顏色大膽,頗有夏日輕盈明媚的感覺,遠遠看似微風拂面。
這兩件作品是上世紀40年代上海風格旗袍的典型代表。 旗袍的主人劉榮增和妹妹劉慶增出身名門,家門顯赫。 兩姐妹曾經一起在上海話劇協會工作,人稱“大劉”和“小劉”,她們的曾祖父是清末的大臣劉炳章,祖父劉慧志是著名的銀行家和收藏家。
我以前並不知道這些往事,但現在我不僅讀了他們的故事,還欣賞了劉蓉曾經穿的衣服,彷彿見證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名媛的日常生活在我們眼前栩栩如生。 市民韓女士看完展覽後感慨地說。
感受主人身披旗袍的生活,閱讀流淌歲月的故事與回憶,越是當年的味道和文化品味,越是“頂”,越是新年的“後勁”,就會在元宵節中進一步迸發出來。
一方面店員的手在不停地動,一邊鍋裡熱氣騰騰,香氣四溢,2月20日中午,第一食品楊浦店三樓的七寶老街湯餃店已經忙得不可開交。
市民陳女士正在附近吃午飯,走到這裡,忍不住買了兩盒生麵疙瘩。 “我買了一盒豆沙和一盒鮮肉餡,家裡人還是喜歡吃這種傳統口味的。 七寶老街是乙個吃了很多年的老牌子,我們更值得信賴。 ”
張存芳在店裡包餃子5年,經驗豐富。 她說,這幾天店10點開門,8點前她就開始準備,邊揉麵,邊做餡料,邊包邊做邊賣,從早到晚,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再過兩天,生意就會好起來。 ”
當天,市民顧先生點了兩個鮮肉湯丸作為餐前點心,當場吃完了。 “元宵節快到了,我們上海人總要吃幾個餃子,不吃就沒有節日氣氛。 待會兒,我要帶一些生的回來,這樣家裡人就可以省錢了。 ”
按照往年的慣例,從農曆正月十二日到十五,生意興隆,每天早上,客人都會在樓梯口排隊,每人要買幾十個。 尤其是元宵節那天,我們幾個師傅一起去上班,還要凌晨2點就來上班,每天的營業額上萬元。 張存芳笑著說。
在First Food一樓,七寶老街湯餃店也有小推車出售生湯餃,包括芝麻餡和鮮肉餡,兩者當天製作銷售,方便市民選購。
今年,我們從2月10日開始在樓下擺攤,因為元宵節前的生意太好了,所以我們擴大了乙個攤位。 現在這輛小推車的日營業額從2000元到4000元不等,再過兩天,就會翻一番。 元宵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大家都吃湯餃。 業務員黃希紅介紹。
文化是城市的“交通入口”。 電視劇集《花兒》在熒幕上走紅,激發了市民們“追尋”“上海老城光”的激情。 充滿新年氣息的文化“盛宴”人氣聚集,“懷舊消費”的興起無疑是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
2024年,楊浦將推動文體旅遊商務融合,堅持“文化+商業”融合創新,推動“文化+商業”融合創新,以“文化+”賦能轉型公升級,為更多市民提供多元文化服務,以公共文化服務啟用商圈新動能, 從而推動新的一年文化旅遊新消費的“龍虎飛躍”。
城市地區的變遷與發展在日益強烈的文化認同中變得越來越“立體”
柳樹輕輕拂龍年,浦江奔騰,彰顯巨集偉計畫“,春聯用”楊浦“二字掩頭,表達書法家的無限祝福......迎接新的一年,迎接楊浦的新氣象在市民施女士看來,“沒有春聯就沒有新年的味道。 龍年春節,她在楊浦區文化中心舉辦的春聯聯展上感受到了洋浦新年濃郁的味道。 “這裡展示的春聯都寫得很好,涵蓋了斜體、正文、行體等多種字型,不同的書法家風格各異,我特別喜歡星書,筆力有力,字型帥氣,讓我大開眼界。 “史女士說。
2002年推出的楊浦春節是楊浦群文活動的名片。 22年來,楊浦的變化和發展,在書法家的筆下鋪開了序幕。
隨著時間的流逝,城市更新蓬勃發展,社群也在日新月異。 “懷舊之風”吹進小區,化作居民對青春或童年的回憶,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
老式糧店排起了長隊,布郵票......在計畫經濟時代,每個家庭都不可缺少長海路街道圖書館湘陰路廳前,走廊裡擺放著老上海風情的主題展板,長海路社群居民陳女士一邊看展一邊告訴記者,“以前在糧店買公尺飯,我們每個去打公尺的人都要帶上自己的公尺袋,排隊稱量。糧票。等到你買了大公尺,然後把它帶回家。 這很難,但也很有趣。 現在看到這個展覽,以前的記憶都回來了。 ”
龍年春節,長海路街道圖書館舉辦“探憶懷念,品鑑上海風情”——上海風情藏品中的上海舊物書“主題展,讓居民通過舊物、舊**、舊書等,來感受老上海的懷念之年。
手掌大小的盒式磁帶、老式印刷毛巾、床單以及幾本書和......記錄上海的歷史和文化在圖書館內部,還有乙個實體展覽正在進行,它已成為居民“走進”老上海的視窗。
邢女士是居民,她在一張地圖前停頓了很久,這是一張20世紀初的“上海縣完整地圖”。 圖中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上海昔日的面貌,註解“黃浦潮四小時表”列舉了黃浦江的潮汐時數供參考。
邢女士是土生土長的長海人,她在圖書館開始了一場“懷舊之旅”,與舊物有了“親密接觸”,這讓她深深感動:“小時候,腳下的土地還叫'五角場鄉',大農田乙個接乙個。 ”
上海不僅是國際大都市,也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上海文化、江南文化、紅色文化在這裡融為一體,形成了乙個包容江河的城市特色。
只有了解過去,了解歷史,才能更有信心地走向未來。 “我們這條街上有近18萬居民,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口是當地村民,他們已經轉變為城市居民,所以他們對這裡的當地意識非常深。 我們希望展現上海人的舊味道,吸引“原住民”和新居民來這裡散步看一看,喚起“原住民”對這片土地的回憶和懷念,增強新居民對社群的認同感。 現場工作人員胡麗麗介紹。
現在時代不同了,我們住在建築物裡,我們有乙個很好的退休生活,我們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是以前無法想象的。 我們期待著新的一年更加繁榮。 邢女士說。
鄰里社群的“家的味道”在更多居民心中“欣欣向榮”
新年的味道也可以成為走廊自主的鮮豔色彩。
當你放下筆時,你應該注意“看,我的'微笑總是開放'寫得很好”......在四平路九州公寓的社群活動室裡,5個孩子和他們的父母每人掛著乙個紅色的掛牌,用筆寫著“萬願成真”、“比年多”和“吉祥祝願”......一句句句吉祥的字句“綻放”在筆下,滿滿的祝福和期待。
然而,書寫書法只是第一步,布置和裝飾公共走廊才是“終極目標”。 居民們在白色的樹上擺放了手寫的紅色掛棒,並配上了雙色球和橙色龍等裝飾品。 他們還用牆貼、紅燈籠、中國結等裝飾了整個入口大廳。
參加這樣的社群活動,10歲的俞雨菲很享受,“新奇又好玩”。 我寫了幾幅書法,還幫忙掛了中國結,我覺得我也在為社群做貢獻。 現在走廊變得更漂亮了,我很高興! ”
九州公寓建於上世紀90年代,占地面積不大,只有2棟住宅樓,共有180名居民。 過去,雜物長期堆積在走廊裡,環境又髒又亂,更不用說存在安全隱患了。 為此,自2019年以來,鞍山村第三小區黨總支開啟轄區內走廊“微改造”,引導居民自治,多條走廊實現了華麗轉彎,不僅變得乾淨整潔,而且功能多樣。
如今,公共走廊已成為居民的“睦鄰客廳”,也是鄰居和家庭的溫暖載體。 “走廊很漂亮,我們進進出出,心裡很開心! 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說:“看到大家都這麼忙,我覺得走廊也是我們的家,鄰居們就像家人一樣。 ”
在走廊“微改造”的熱潮中,新年的味道還在繼續,睦鄰社群的“家的味道”在更多居民心中“欣欣向榮”。
*:楊浦區,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