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是乙個可以算得上是煩人高手的國家,無論是在俄烏問題上的一些失誤表現,還是在台灣問題上的跨界舉動,都證明他們對形勢有些迷茫。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覺得歐盟和美國在他們身後,所以他們沒有恐懼。 但俗話說,你經常走在河邊,怎麼能不弄濕鞋子,最近的一件事讓立陶宛嘗到了被“拋棄”的滋味。 據悉,歐盟近日宣布暫停與中國在世貿組織的爭端。 在發給世貿組織成員國的乙份通知中,歐盟表示希望根據諒解備忘錄的有關規定立即中止訴訟程式。 至於爭議,訊息來源來自立陶宛。 2021年,立陶宛不顧中方一再警告,堅持要求台灣地區在該國設立所謂“台灣辦事處”。 同年11月,立陶宛不顧中方的嚴正多次交涉,更加膽大妄為,妄加挑釁,允許台灣當局設立“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
在此背景下,中立外交關係降級,隨後經貿關係也迎來了寒冬。 我們已開始暫停進口與立陶宛有關的產品,包括使用立陶宛產品的跨國公司的商品。 一些依賴中國市場的中國公司和西方公司也開始減少競爭對手的投資,甚至直接退出立陶宛市場。 這導致立陶宛的經濟發展一落千丈。 事後,雖然歐盟也覺得立陶宛做事太傻了,甚至還有歐盟**罵他們,但因為立陶宛畢竟還是歐盟成員國,本著“保牛犢”的精神,歐盟向世貿組織投訴並起訴中國。 中國被指控對立陶宛的出口以及與該國有關的歐洲產品採取“歧視性和脅迫性措施”。 毫無疑問,歐盟的這種指責純粹是自嘲,中方在這方面沒有做出任何讓步,因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核心”,更何況立陶宛,連美國都來了,中國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妥協,所以這場官司一直僵持到現在。
那麼,為什麼歐盟現在要主動按下“暫停鍵”呢? 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對歐盟的提醒終於明白了。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日前在接受彭博社專訪時表示,中歐關係面臨一些挑戰,經濟問題只是表面問題,最大的挑戰來自相互承認。 歐洲或歐盟對中國仍存在許多誤解。 顯然,立陶宛對中國的訴訟是由歐盟的誤解引起的。 逼迫立陶宛帶頭,只會導致中歐關係的未來發展,歐盟能承受得起這樣乙個小國與中國為敵的代價嗎? 更直白地說,立陶宛對歐洲經濟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面積只有 6乙個面積5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0萬的小國,在歐洲的發展中沒有起到支撐作用。 但是,對於德國和法國來說,中國市場是不可或缺的,歐盟不能因為立陶宛而長期影響與中國的關係,這是一筆完全划算的交易。
因此,歐盟這次暫停了對中國的起訴,儘管名義上的理由是“技術原因”。 但歸根結底,這是歐盟在弄清楚後向中國發出的“和解”訊號。 因為根據相關規定,只要中止期達到12個月,歐盟依舊不提及此事,就意味著訴訟被撤回,雙方的爭端將徹底結束。 從某種角度來看,歐盟也是在間接地告訴立陶宛,你在台灣問題上造成的麻煩,已經不是歐洲可以處理的了,可以自己解決。 這樣一來,估計立陶宛這次真的要失去歐盟的大靠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