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王朝不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而是唐朝。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極端的領地,並不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創造的,而是被後世選擇性忽視的唐高宗李志創造的。 唐高宗皇帝在位期間,唐朝領土東起朝鮮半島,西至鹹海,北至貝加爾湖,南至越南衡山,國土面積1237萬平方公里。
唐朝領土地圖。
此外,唐朝還實現了後來中原王朝(滿清除外,我個人認為不是純粹的中原王朝,而是類似於遼國的復合王朝)難以實現的目標:碾壓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實現對草原的實際控制。 這一點,哪怕是在武德滿滿的漢朝,哪怕是漢朝有魏青、霍曲之這樣的優秀將領,千年難得一見。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唐朝實施的政府和軍事制度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種軍事制度,由西魏一代的傑宇文泰開創,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有效、最強大的兵役制度。 更重要的是,這種制度具有獨特的優勢,那就是有效地解決了軍費和財政的矛盾。
從一德親王墓出土的騎兵俑,應該是東宮六級兵的原型,他們主要是十二衛軍這樣的官軍。
大炮一響,**萬兩。 雖然古代戰爭沒有大炮這樣的吞金獸,但維持一支一定規模的軍隊也會消耗大量的資源。 畢竟,軍隊需要足夠的供應,這需要大量的財政支出來維持。 一旦支出過大,整個王朝就會陷入危機。 這在中後期尤其如此,宋明王朝就是這樣被拖垮的。 相比之下,政府軍事系統消耗較少,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兵農融合。
政府士兵是從君田家庭中選的,從國家獲得土地作為經濟保障,但他們需要準備相當數量的裝備。 在戰時,國家基本上不需要消費任何東西,財政支出大大減少。
唐朝騎兵。 這樣的兵役制度可以說是封建時代最理想的兵役制度,但最終卻消亡了。 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官兵的魚咒停止,官軍制度正式崩潰。 幾年後,扭轉唐朝局面的安石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轉衰。
從鎮關時期橫掃四海的輝煌,到天寶時期的陰鬱出境,官兵的興衰,幾乎是唐朝命運的寫照。 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原因很複雜,但以下幾點是最重要的。
全副武裝的唐朝禁軍和皇帝。
首先是系統的破壞。 唐朝初年,除了對外戰爭外,政府軍士兵還有輪流守衛京師的任務,京師被稱為“上樊”。 按志衝府與京師的距離,給出:百里之外,五個月是輪到知班上蘇魏乙個月,稱為武班; 五百里之外,七個月是輪到直扇去守衛乙個月,叫七号; 千里之外,八個月輪到直扇去守衛乙個月,叫八月; 2000多里,十八個月到直邊的護衛兩個月,成為第九......無論宿舍是乙個月還是兩個月,均以宿舍的實際日期為準,不含往返時間。
雖然去北京來回要花很多時間,但總體上是可以忍受的。 不過,從高宗在位後期開始,輪流直行的制度被破壞,唐**開始按規定放直走。 這嚴重影響了政府軍人家庭的農業生產,原因很簡單,能夠履行政府軍人職責的人都是強壯的中青年,他們負責農業時代的生產力。
唐代盔甲示意圖。
在經濟狀況惡化的同時,政府士兵的晉公升機制被破壞。 本來,進京看守軍隊的士兵,可以算是禁衛軍,被稱為侍從,他們的社會地位相當高。
隨著唐朝社會的趨於穩定,原來的禁軍十二衛不再是身經百戰的將領,而是一些無能的親戚或將領回到了唐朝。 十二衛府的僚機,也成為了強者子女進入體內的通道。 這些傢伙像對待奴隸一樣對待直男守衛。 官兵地位一落千丈,京城長安的“侍從”們更是罵罵咧咧。在這種狀態下,願意當政府軍的人越來越少,政府軍的素質不斷下降,政府軍的戰鬥力也在下降。
安祿山. 軍事體系崩潰的另乙個重要原因是唐朝曠日持久的對外戰爭。 西魏建立官軍制度時,疆域狹小,官兵的範圍和時間相對有限,對生活的影響有限。 在鎮觀年間,隨著唐朝領土的擴張,作戰範圍擴大,但時間相對較短:“遠征不逾期,遠未到時代,但能戰勝勝利。 在這種狀態下,政府軍的負擔並不算太重。
隨著邊界的延長,軍事任務呈現出長期的趨勢,需要大量部隊駐守。 雖然這些邊防警衛大多是臨時招募的,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政府軍士兵。 這給政府軍士兵留下了幾乎無窮無盡的兵役負擔。 特別是西藏崛起後,雙方的對抗和競爭呈正常化趨勢。 為了防範藏族的入侵,唐朝不得不在今青海和甘肅地區駐紮大軍。 唐軍長期駐軍,包括政府軍士兵在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師老兵疲憊”的不利狀態。
在後來的畫作中,吐蕃士兵裝備精良,是唐軍最大的對手。
更可怕的是,政府軍士兵也要面對失敗的後果。 公元670年,唐朝名將薛仁貴奉命攻打吐蕃,但在大飛川戰敗,陣亡10多萬人(史料記載,具體人數不詳)。 八年後,在奕豐三年,劉憲禮、黑之長治率領的十八萬唐軍再次被吐蕃擊敗。 公元696年,唐契丹打仗,數萬唐軍陣亡。 次年,唐軍在與契丹的戰爭中損失慘重,17萬大軍全軍覆沒......在這些戰鬥中,統一軍的將領全部來自禁軍的十二個近衛,他們麾下的士兵大多是政府軍。
哪怕是一場勝利,鎮觀歲月的豐厚回報也漸漸消失了。 因為長期的戰爭,獲得軍功的士兵不在少數,與它繫結的玄天也逐漸減少甚至完全消失。 早在隋溫帝時期,士兵及其家屬的戶籍就已經由地方**管轄,全家免稅和強迫勞動的權利也已經喪失。 只有士兵自己不承擔這些責任,家庭成員和普通家庭的區別消失了。 更糟糕的是,為了保證收入,地方**經常隱瞞陣亡和失蹤士兵的資訊,以至於出現了死租和倉儲的奇怪現象。
唐朝擁有大量的步兵,剩下的士兵守衛和征服等責任會增加。 一旦難以忍受,逃跑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選擇,這就形成了惡性迴圈。
以上都是客觀原因,君田體系的崩潰,對政府軍體系來說是乙個致命的打擊。 最初,在均等制下,普通家庭可以從國家獲得兩種不同型別的土地:永業和口份。 但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土地兼併的加劇,國家擁有的土地越來越少,沒有足夠的土地來分配。
這種情況是老百姓可以接受的,但對於政府軍士兵的家屬來說卻是無法忍受的! 因為他們需要自帶馬匹、橫刀等**裝置,費用比普通家庭要高得多。 即使免除部分租金調整,也無法補償。 更何況,他們要進行長期遠征,傷亡在所難免。 因此,從唐高宗後期到武則天統治時期,政軍經濟有衰落的趨勢。
唐朝士兵。 科舉制度的完善,也給了普通家庭的孩子多了一條晉公升之路,不用上戰場就可以進入官場。 即使你不能通過寫作獲勝,你也可以參加武術。 大名鼎鼎的郭子怡以武術入軍,從基層軍官起步,聲名鵲起。
在各種影響下,政府軍事體系崩潰,徵兵制成為主流。 隨之而來的是,唐朝初期的形勢內重外輕,手中沒有能夠鎮壓邊城的武裝力量。 這為後來封建城鎮的分裂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