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為了控制人口,1979年鼓勵一對夫婦只生乙個孩子,到1982年,國內人口突破10萬大關,計畫生育政策被定為國家基本政策。
政策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不僅影響了那一代人,甚至讓“晚婚晚育、少生好”的觀念深深扎根於90後骨子裡,但即便如此,當時的新生兒數量還是相當高的,比如1987年的新生兒數量是2529人10,000人,而1992年為2 119萬人。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國的結婚率和出生率開始逐年下降,並且已經失控。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一要靠政策,二要靠龐大的人口基數,所以一旦人口出現問題,必然會影響經濟發展,還可能造成養老壓力加大等社會問題。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我們在2013年11月中旬調整了生育政策,實施單親二孩政策,這意味著父母一方的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孩子。 然後,在2015年10月底,政策再次調整,決定實施全面的二孩政策。
按理說,兩次政策調整的間隔時間不長,應該效果不錯,但實際情況卻令人意外。
2016年,出生人數為1883人20,000人,比2015年增加228人2萬人,說明二胎放生在短期內是有效的,從2017年開始,出生人數進入連續通道,到2023年,出生人數將僅為902萬人,較2016年下降52%以上。
在此期間,我們放生了三胎,並實施了相關配套措施,但政策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不僅如此,人口還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 這種情況敲響了警鐘!
不難發現,現在國家在鼓勵生育,而且是多生育,90後甚至00後的父母也在花式催婚生子,但這兩代人似乎都成了“叛逆者”,也就是要動手,就是不結婚不生子。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首先,經濟壓力。
首先是住房。 現在房價處於高位,雖然買房的優惠政策還在繼續,但買房壓力依然存在,對於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自己買房是不現實的,最後還是要靠父母出資,還要背負二三十年的房貸。
二是養育。 例如,友媧智庫發布了乙份關於中國生育成本的報告,其中指出,中國家庭撫養乙個孩子到18歲的平均成本為48歲5萬,按地區分,上海最高,平均成本超過100萬,最低的是**,但也有近30萬元。 此外,還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孩子成家的時候,父母也要出力。
住房和育兒是兩座大山,再加上彩禮、日常開支等經濟負擔,年輕人的婚育計畫怎麼可能不受到影響?
其次,不允許工作和時間。
先說女性懷孕,說實話,很多企業對女性懷孕有一定的偏見,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這種偏見是正常的,但從女性的角度來看,她們就要重新審視自己,考慮是否要進入人生的下乙個階段。
另外,90後、00後在網路上被稱為“職場整頓”,但實際上,真正整頓職場的人很少,大多數年輕人都在加班,尤其是在網際網絡行業。
舉個朋友舉個例子,2019年,我還是個小程式設計師的時候,去廣州總部出差,每天晚上工作到12點甚至凌晨1點。
再說個朋友,他從事電商行業,做得比較好,規模也很大,他手下的客服兩班倒,有夜班白班,還有主播通宵直播,甚至美術設計都要加班到半夜。
綜上所述,高強度的工作不斷擠壓年輕人的時間,結果是沒有時間生孩子。
第三,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發生了轉變。
前幾天,我看到乙個**,博主採訪了中老年人,問他們對結婚和生育有什麼看法,很多人普遍認為傳承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即使生活艱難,也要面對困難,而大不了就是他們兩個人一起努力。
但如果你問年輕人同樣的問題,他們的答案不是這樣的,無論是傳家相傳,還是一起吃苦,都不如努力工作賺錢、過上舒適生活那麼重要。
當然,與前兩個原因相比,意識形態的變化是次要的,或者說,正是因為前兩點,年輕人的意識形態觀念發生了變化。
總而言之,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我不想結婚生子,而是面對諸多壓力,結婚生子的權利已經不屬於我了。
日前,人口經濟學家樑建璋發表了一篇題為《出生率嚴重下降是家事還是國事? 文章提出了解決分娩問題的建議,可以概括為兩個字,給錢。
具體來說,希望國家拿出GDP的4%,即5萬億元提供生育福利,並通過現金補貼、個人所得稅和社保減免、住房補貼、男女同等產假、靈活辦公等方式減輕各種壓力,最終經過計算,二孩家庭總共可以領取100多萬的產婦福利。
梁建章的“新計畫”已經觸及了大家的心,因此得到了大量網友的支援,但也有人認為,方案雖然不錯,但太夢幻了,無法實現。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陽說,多生乙個孩子100萬元的獎勵是“為什麼不吃肉末”,說這話的人可能不知道,我們有6億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我們沒有財力去做這件事。
那麼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