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火爆,滾燙
最近,《火辣辣辣》正在上映,很多人都說這是一部**片,營銷太認真了,抄襲一部來自島國的電影,宣揚女權等負面資訊,但不難發現,大部分人都在攻擊導演本人吧? 你有沒有聞到被封印在男人骨子裡,已經腐爛了幾千年的“大男子主義”。
這個社會有乙個很有意思的奇怪形象,那就是我們口中的所謂“男人”,都是男人塑造的,大眾認為的“女人”也是男人塑造的。
幾年前,美國幾位社會學家做了乙個有趣的實驗,他們選了兩組人來模仿“女孩”的跑步姿勢,一組來自幼兒園的孩子,一組來自大學生,兩組人混搭,男女混搭。
幼兒園的孩子們,不分性別,眼神堅定,用力擺動手臂,像乙隻走出籠子的小野獸一樣沉重而快速地走路,而大學生則模仿他們鬆散地擺動手臂,腳步像跳舞一樣,彷彿在他們眼裡,女孩子應該是弱者。
可以看出,女孩是什麼是一種後天的想法,有時你認為自己是你自己,但更多時候你是別人灌輸的想法的集合。
有人常說,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所謂上層建築就是從社會關係中誕生的社會權力,沒錯,這個社會權力是被男性控制的,他們有資格制定一些意識形態取向,所以女性的思想大多是由男性灌輸的。
比如導演郭達的《小時代》鼓吹女人應該花工資,應該花工資,應該去找有錢的二代,她們應該拜金,把物質財富享受到極致,拜託,導演是男人,你把這種男人創造的消費主義當成指導方針, 只能說是前額葉皮層的理性中樞,無法抑制邊緣系統的情緒衝動。
在現實中,錯誤的價值取向導致的社會行為更是離奇,比如“秋天喝第一杯奶茶”、“婦女節是女神節”、“情人節不送99朵玫瑰就不是真愛”、“穿婚紗去演唱會就等於參加婚禮”等等。
再比如女性的三大神器——高跟鞋、**胸罩,都是男人發明的,包括各種化妝品、美甲、美女,都是被男人塑造成女性美的指標,進而讓他們覺得女人就應該這樣,再加上直播和商品拜物教的盛行, 這極大地收割了廣大女同胞的金錢和時間,整個社會編織了一張巨大的消費意義網,讓女同胞永遠沒有原始資金的積累,永遠處於弱勢地位,永遠需要依靠男性。
有趣的是,大多數女同胞並不羨慕楊麗萍這樣的藝術家,陶華碧、董明珠這樣的企業家,屠悠悠這樣的科學家,張愛凌炳欣這樣的作家。
《辣》和原片《百元愛情》最大的不同在於,她從女性視角解構了自己,就像去年的《芭比娃娃》一樣,讓我們看到了更多女性細膩的情感與現實矛盾之間的衝突。
她向廣大女性輸出了一種“我只做我自己”的價值觀——原來,女性也可以獨立,她們不能再軟弱,她們也可以像野獸一樣衝破牢籠,碾碎生活的困難,能從泥潭中爬起來,在火焰中重生, 打敗以前的敵人,追逐他們的目標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