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彈一星之父朱光亞,素有“中國核**之父”之稱,他的名字在中國幾乎不為人知。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上世紀70年代,錢學森出現在《紐約時報》上時,朱光亞的名字也出現了,只是因為過於低調,才被稱為錢學森背後的人。
他是組織和號召留學生回國,然後獻身於核研究的人。
朱光亞:從湖北宜昌到世界科學高峰 朱光亞1924年12月25日出生於湖北宜昌。 由於高中時間,他被迫搬到四川,並不斷換學。
在經歷了合川重京中學和江北清華中學後,他終於在重慶的南開中學安頓下來。 巧合的是,他正好趕上一位剛從大學畢業的老師,這位老師的指導和影響對他的科學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傑出物理學家的啟發下,朱光亞對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畢業後考上大學,由魏榮珏院士悉心教導。
在大學期間,他還遇到了美國科技的蓬勃發展。 大二那年,西南聯合大學來重慶招收轉學生,這對朱光亞來說是乙個絕佳的機會。
最終,在幾位南開校友的幫助下,朱光亞順利報考,考入西南中大。
朱光亞深受周培元、王竹璽、葉啟勳、吳有勳、朱無華、吳大友等多位物理學大師的影響,其中吳大友教授被譽為中國物理學之父。
在這些優秀老師的悉心培養下,朱光亞在大學期間積累了紮實的物理基礎知識。 畢業後,朱光亞為了深造,實現自己的學術理想,選擇留在大學擔任助教。
正是在這一時期,即中國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提出了中國需要擁有自己的原子彈的想法。
國家**安排吳大佑、曾兆鸞、華羅庚三名科學家赴美考察,並要求每位科學家帶兩名助手。 吳大有選擇朱光亞和李宗道,對朱光亞的學術生涯來說,是莫大的福氣,但他沒想到,這次美國之行,竟然充滿挑戰。
面對千里迢迢前來的中國代表團,美方毫不留情地表達了態度。
面對美國的強硬立場,代表團原本打算詢問該國的下一步行動計畫,但當該國內戰的訊息傳來時,人們已經忙得無暇顧及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臨時特派團不得不解散。 代表團雖然已經解散,但朱光亞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他堅決不回國,而是決定繼續留在美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各行各業急需人才。 面對這樣的形勢,國家向留學學生發出了誠摯的邀請,希望他們能回國建設祖國。
然而,這是乙個遙遠的大洋彼岸的電話,當時的通訊條件非常困難。 因此,1950年3月18日,朱光亞和51名中國留學生發表了一封公開信,響應國家的號召,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在這封深情而充滿激情的《致赴美留學生的一封公開信》中,沉默寡言的朱光亞向同學們發出了熱情的號召:“同學們,聽! 祖國在召喚我們回歸祖國! 讓我們在祖國的土地上灑下我們的汗水和鮮血,讓中國早日實現崛起的目標! ”
在這封信中,朱光亞用11個感嘆號的力量表達了對祖國的深愛和對留學生的殷切期盼。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火一樣的熱情,就像一把火炬,點燃了許多留學生的心。
這封信在當時的中國留學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很多還在猶豫不決的國際留學生看到這封信後,選擇了回國。
許多年後,李開玩笑說:
朱光亞回國後,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後調到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任教。 1952年春,他被派往朝鮮擔任英文翻譯,三年後,他被調回北京大學,參與原子能專業的設立,肩負著培養我國第一代原子能人才的重任。
1957年,朱光亞調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致力於蘇聯資助的反應堆建設。 在這個原子能研究的初始基地,朱光亞帶領團隊成功設計了輕水零功率裝置,為我國核反應堆的製造奠定了基礎。
朱光亞被任命為第九研究所副所長後不久,原本看似美麗之地的原子彈研製工作遭受了沉重打擊。 由於中蘇關係的突然惡化,蘇聯專家帶著許多重要裝置退出,這對中國原子彈的初出茅廬的發展造成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
面對幾乎為零的參考文獻,中國科學家別無選擇,只能咬緊牙關繼續他們的研究。 當時,質疑聲四起,甚至有人認為,如果沒有蘇聯的幫助,中國是不可能製造出原子彈的。
然而,這些疑問並沒有影響朱光亞等人的研究進展。 他們堅信,只要努力,一定能靠自己研製出原子彈。
1962年,在天安門廣場的塔樓上,第九研究所的領導向錢學森、鄧嘉先、朱光亞等人提出了乙個重要問題。
1964年10月16日15時,當蘑菇雲公升上天空時,舉國歡騰。 坐在撤離車上的朱光亞,眼眶濕潤,他終於實現了自己少年時去美國的夢想。 “
在慶祝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晚會上,朱光亞喝醉了,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喝醉了。 儘管原子彈取得了成功**,但核研究並沒有就此止步。
朱光亞再次投身於氫彈的研製,原子彈研製僅兩年零八個月,中國第一顆氫彈就成功了。
在朱光亞等人的努力下,中國超越了美國和蘇聯,成為世界上研製原子彈和氫彈最快的國家。 而10年前,中國對核**幾乎一無所知。
在隨後的幾十年裡,朱光亞致力於核能的研究。 1969年,他組織並指揮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
從左到右,王乾昌和朱光亞離開了中國西部核試驗基地。 曾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朱光亞組織並指導了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的籌備和研發工作。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後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任中國工程院院長。
在他的領導下,中國工程院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流程,他是中國工程院成立初期的貢獻者。
朱光亞,乙個默默奉獻一生的科研人員,一直隱藏在幕後。 然而,他的事蹟並沒有被遺忘。 他退回了許多文章,直到1999年9月18日,他才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他的名字才真正為中國人民所熟知。
為慶祝清華大學建校90周年,清華大學特邀23位二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出版傳記,大家都欣然同意。 朱光亞雖然沒有出現在台前,但他的貢獻得到了應有的認可和尊重。
偉大的科學家朱光亞有一本不到6000字的自傳。 在這短短的幾句話中,他客觀而詳盡地敘述了原子彈的發展歷史。
他的人生原則是做乙個低調的人,對自己嚴格要求,無論他如何採訪和吹噓,他總是拒絕,說以後再說。 他的謙遜和奉獻精神深深地影響了我們。
1996年,朱光亞獲得何良何利科學技術成就獎100萬港元獎金。 他毅然決然地決定將所有獎金捐給中國工程**,並嚴苛要求秘書不要在內部或外部公開此事。
這位32歲開始從事核武器研究的科學家,經歷了81年的春秋,在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退休後,他本應過上安穩的生活,但僅僅五年後,這位照亮中國半個世紀的科學家就死在了病床上。
朱光亞畢生奉獻,為中國核能事業指明了前進的道路。 他被譽為核研究的領軍人物,他的聲音點燃了中國的崛起。
朱光亞在冬天去世時,北京飄起了雪花,象徵著乙個巨星的隕落,乙個時代的終結。 歷史的車輪永不停歇,但我們將永遠銘記那些為國家和人民付出代價的偉人,他們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的精神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