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吳曙光 王洋
半夜,渤海灣靜靜如夢。 在茫茫蒼茫的天空和大海之間,點綴著的121個採油平台燈火通明,伴隨著轟鳴機的轟鳴聲和海浪聲,油氣通過管道不斷輸送到岸邊。
1月25日10時許,在海上臨時安全培訓結束後,記者按要求穿上工作服和頭盔,跟隨輪班採油工人乘船約40分鐘,登上勝利油田海上採油廠中心3號平台。 平台巍然屹立在海面上30多公尺處,記者剛下船,就發現岸邊的微風悄然變成了狂風。
這是1月25日晚勝利油田海上採油廠中心3號平台(張燦攝)無人機**
平台位於水深13公尺、離岸10海浬以上的海域,具有油氣水處理和全程自動控制功能,集中接收和處理周邊井群來水,為井群平台提供動力和注水。
當天輪班在台上的海上採油廠海西採油管理區經理強樂樂說,他們管理著周邊地區的29個採油平台,共計276口油井和141口水井。 每天處理 3 次傳入液體10,000立方公尺,平均日輸送量為4,400噸**。
2010年大學畢業的陝西人強樂樂,當年10月第一次出海平台,待了25天。 “畢業於石油學院,學習地質工程,大學歌是《我把石油奉獻給祖國》,對油田更能體現自身價值。 他承認了。
該平台是技術密集型、複雜和自動化的,由於它完全依靠電力執行,石油生產商最關心的是電網波動。 強樂樂說,今年1月16日上午,強風導致電網停運,兩台最大的容積幫浦停運,並在五分鐘內重啟,避免水箱洩漏。 “封閉式出口平台確實很先進,但對員工來說也是乙個考驗,必須高效應對突發事件。 他說。
中心3號平台實行15天輪班執行模式,約35名員工每班24小時輪班工作。 晚上七點半,強樂樂召開課後會議,了解當天的生產經營情況,並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和注意事項。
1月25日,勝利油田海上採油廠海思採油管理區經理強樂樂正在視察裝置。 新華社記者汪洋攝。
明天,設計院和施工方將確認一項重大改造計畫,春節後將開始大規模施工。 強樂樂說,在岸上,他晚上10點就能睡,但在海上他從來沒有睡過12點之前,他一直在拉緊安全生產的繩子。 “有了安全,我們就可以談論生產和利潤。 ”
2023年,共有165個10,000噸**和3920萬立方公尺天然氣。 自2013年投產以來,該平台累計安全生產3691天,出口量超過1400萬噸,創造經濟效益超過140億元。
走在中間的3號平台上,陸地上沒有普通的“磕頭機”或皮帶抽油機組,也沒有油氣的痕跡。
海上是勝利油田增儲增產的主要陣地,也是安全環保的重中之重。 上下平台上下都設定了“海上安全環保大於天”“不讓一滴油入海”等標語,路人可以看到。 目前,中心3號站台等平台工藝系統均設定異常報警、一鍵停機,1分鐘內完成油井停機、溢油等應急處理。
來自遼寧省的孫寧峰,負責機電儀表工作,從1994年開始在海上採油廠工作,見證了海上採油的進展:“現在,我們的系統可以實時監測管道壓力變化,實現洩漏預警,同時利用平台上的溢油雷達,確保緊急情況得到檢測和處理時間。 ”
1月25日晚,勝利油田海上石油生產廠中心的3號平台燈火通明。 新華社記者汪洋攝。
海上生活艱苦而無聊,照顧員工尤為重要。 一日三餐,午餐和晚餐各有五六道菜,肉素搭配,平台還配有健身房。
孫寧峰說,生活和生產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以前是自己做飯的,現在有專業的廚師,15人多的平台還配備了醫生,前年突發闌尾炎,好在醫生及時診斷救治,趕回岸邊做手術。
張毅,河南人,2021年碩士畢業後來到勝利油田工作。 張毅記得自己第一次來到海上平台,那天海風凜冽,臉上很疼。 因為一直夢想成為一名工程師,張毅並不感到苦澀和疲憊。
午夜時分,站台中央控制室仍有3人值班。
勝利油田海上採油廠中心3號平台員工正在檢修裝置。 新華社記者汪洋攝。
1月26日凌晨五點半,月光下波光粼粼。強樂樂動身回廠參加會議,記者乘船陪同。 “在5小時內醒來兩三次。 “強樂樂說。
眺望大海,觀海聽浪,浩瀚的海洋蘊含著無限的希望,勝利油田正在能源飯碗周圍千里海域加快石油資源開發。
回頭看平台,不到20000平方公尺的平台,大部分都是機器的位置,幾乎沒有空間供員工實際活動,而1200平方公尺的生活平台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致力於為國家貢獻石油。
當天上午,海洋石油生產廠職工代表大會傳來訊息:2024年,海洋石油生產廠將迎來建設30年,並連續18年增產,累計產量超過7300萬噸。
*:新華社。
評論:於早昭。
責任編輯:霍嶽。
編輯:胡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