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個親戚的孩子去深圳打工,幾個月後回國時,他談到了自己對深圳的印象,說那裡的環境很好,只是覺得人好像沒有“人情味”。
這是相對於我們當地的。 畢竟他已經習慣了“很多人都不陌生”的當地文化,不管是親戚之間還是朋友之間,都多了禮儀,親近感也更強。
除了他之外,還有一些在北京、上海等地上學或工作的年輕人,都有同感,都說大城市的人“冷漠無情”。
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的地方,“人情味”似乎更強。
這是什麼原因?
主要有兩個原因,乙個是規則,另乙個是邊界感。
首先,第一點是講規矩、守規矩的地方,往往經濟發展迅速,另一方面,如果乙個地方人多、老練,自然會固步自封,慢慢變成一潭死水,難以發展。
這肯定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比如,如果你想在某個縣城做點事,不管你有沒有熟人、有關係,做事的效率和相遇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
在經濟發達的地方,大家都習慣了按照遊戲規則做事,大家達成了共識,這是最有效率、最公平、對大多數人最有利的。
因此,經濟發展水平與規則有很大的因果關係。 很多地方的問題是規則不明確,人為因素太重,規則往往被忽視和破壞。 這很麻煩,因為沒有人可以信任你。
大城市的關係與其說是淺層的,不如說是邊界的。 你可以交朋友,但朋友真的不一樣,就算是最好的朋友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這其實是一件好事,是大人理性的體現。 否則,如果關係沒有邊界,兩個人之間很容易出現問題,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都對別人的過錯感到厭惡。
正是因為獨立和理性,我才明白適度是好的,這樣關係才能長久。 換句話說,這有利於關係的穩定和長久,有利於友誼的保護和實現。
人際交往需要看命運,志同道合的知己很難相遇,人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有人來來去去,如果看不清這一點,無疑是自找麻煩。
所以,“薄情”是一種程度,它比無情好,比親情更長,是社會進步的標誌之一。
很多70後、80後應該對此有個印象,比如乙個村子裡有幾百戶人家,彼此之間有親戚或者個人交往,平時經常走動,互相找麻煩,看似人道,其實大家都想逃避。
為什麼? 因為比較,因為過多的書信帶來委屈和委屈,時代不同,大家只想過自己的小日子,又怕麻煩,經濟條件越好的家庭,越覺得人際交往太多是一種負擔。
讓我們想一想,什麼是“人情”? 恩惠其實就意味著一種責任和義務,是對別人負責,窮的時候沒辦法,大家都要擠在一起取暖,可是你發達了,誰願意帶著一群親戚朋友一起發財呢?
不是說沒有,而是很少。 而很多人“靠別人”的思維很嚴重,不幫他就等於得罪了他,如果你幫了他,他往往會招致怨恨和依賴,“近了就不低人一等,遠了就反感”,這種情況也是司空見慣的。 這個時候,人情其實比薄薄的情更狠。
當然,不仁慈總是不好的,我們還是應該盡自己的乙份力量,盡可能地盡自己的乙份力量。
希望大家能讀一讀《靜聊人生》一文,變得更好,而不是更糟。 我不希望人們只看到生活的消極面,而忘記了積極的一面。
還是那句話,“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了人生的真相,依然熱愛人生。 ”
所以,靜靜的態度是,要看穿幻覺,但在具體的生活中難得迷惑,水清澈,沒有魚,光塵是大智慧。
順其自然。 在大城市裡,你比較親切,適合那種適度的人際關係。 在乙個小地方,你比較熱情,你也置身於那種人文氛圍中。 這就是它的全部內容。
世上的生活,重要的是利己利和利他,當力量不夠的時候,獨處就好了,等力量大了之後,就會幫助世界,“並行”自然是從身邊的人開始的。 這樣一來,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不會白費,到頭來,我也會很容易問心無愧。 這就是今生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