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聞客戶曹一清,編輯周雨涵。
資料來源:視覺中國。
熙熙攘攘的鄉村集市上,村民們帶著自己的老夫妻來到集市,“捕捉”一種熱鬧歡騰; 在鑼鼓嘈雜的古老舞台上,演員們婉轉地唱著,唱出了一出好戲,“唱”出一種鄉土情懷; 在長桌宴席上,親朋好友齊聚一堂,分享美食,“品嚐”烟花和家常菜。 節日期間,各式各樣的鄉村文化產品令人眼花繚亂,喚起了人們的鄉土情懷。
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文化權益,是推動我國文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逐步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不斷增加,但高水平、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仍相對缺乏。 近年來,各地不斷努力繁榮農村文化生活,努力用優質的文化產品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增強村民的文化素養意識。 在浙江,古色古香、特色鮮明的文化館,為村民學習文化、樹立新風貌提供了便利; 在安徽,功能齊全、設計新穎的農家書店,成為當地村民獲取知識、打入市場的“加油站”。 隨著各類惠民文化專案的實施,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不斷完善,為村民帶來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也為地方情懷賦予了更多實實在在的空間。
當前,農村群眾的文化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口味也在不斷提高。 要有效解決“鄉村文化供給好不好”、“準不准”的問題,就要進一步挖掘文化特色,注入充滿地方風味的精神文化養分,加大力度喚起共鳴和共情。 例如,一些具有不同文化體驗的傳統村莊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參觀。 今年春節期間,一些人來到雲南山區的知託村,體驗當地的彝族民俗。 每年春節,這裡都會舉辦盛大的“服裝節”。 融合了彝族傳統刺繡和現代時尚元素的“服飾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並頻頻出現在國際舞台上。 無論是雲南的“服飾節”、貴州的“村巴”,還是內蒙古的冰雪“那達慕”,這些兼具傳統底蘊和時代特色的鄉村品牌活動,都找到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連線點,讓本土文化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們沉迷其中。
文化振興是農村全面振興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無論是以文化造福人民,還是將精神食糧送到田間,還是鼓勵創新,挖掘當地文化的發展潛力,都有助於豐富農村優質文化的供給。 展望未來,我們要不斷完善軟硬體,創新內容形式,更好地響應群眾的文化熱情,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讓本土文化之美滋養更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