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波,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本文為王仁波教授在江先生80歲生日紀念活動上的現場演講,“江平先生是政法大學的靈魂”,已成為經典之作,是向江先生致敬的象徵。
悼念
我很幸運,現在尊重江平先生已經很晚了。 原因有二:由於長期偏愛西南地區,即地區偏僻; 因為專業的原因,他一直從事法史的教學和研究,遠離了法律主線。 但是,在西南政法大學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接受了江先生在羅馬法和民法方面的修養和知識。 但對於江先生本人來說,他只是遠遠地看著他。
2002年來到中國政法大學後,我真正認識了江先生。 能像江老師一樣,成為這所學校的老師,我感到非常榮幸。 我對江先生的尊重方式與他親自教導他的方式不同。 具體來說,我把昌平校區的孩子們當作媒介,或者換句話說,這些孩子是我和江老師之間的調解人。
每當我站在那個講台上,我總覺得自己站在江先生的陰影下; 每當踏入校園鬱鬱蔥蔥的草地,校園的天空總是飄盪著江先生的氣息和江先生的靈魂。 這所大學的書記可以輪換,校長可以輪流,但我似乎覺得這所大學就是江先生的大學。一所大學與乙個人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以至於它可能在中國大學史上是乙個例外,或者至少是罕見的。
江先生是怎麼做到的? 這也是我深深好奇和感興趣的問題。 讀謝江先生,有時就像讀中國政法大學複雜的人生史。 按照我的簡單看法,我認為江老師可以成為這所學校的靈魂,從最明顯的地方,就來源於他作為老師的內在教養。
“文化”這個詞現在不常用了,好像我們都變得非常有文化。 如今,我們大學中使用的最合理的詞之一是“職業道德”。 我一直對這個詞持懷疑態度,這表明我們的教育是多麼狹隘! 我仍然不知道老師的“道德”是什麼。 “教養”是不同的,它是一種關於人們思想的知識和思想的體系。 一是依靠收購; 二是靠“修身養性”,後者很重要。 只有通過“修身養性”獲得的“教養”,才會成為對自己的一種“自我實現”。 教師的成長經歷包括:對學生的熱情和愛; 清晰的判斷; 教師獨立,性格獨立。 如果稍微擴充套件一下,它還包括對世界的獨立思考,並將這種思考的方法傳授給學生。
毫無疑問,江老師作為教師的實踐已經融入了這些元素。 他對學生如此熱情,對他們如此關心; 他頭腦清醒,眼光敏銳,有著不屈服於世人的不朽人格。 他從不接受任何思想或理論作為外在的權威,他頑固地抵制強加的權威和宗教。 這種權威,無論是自由、民主還是其他什麼,都恰如其分地將這種抵制傳遞給了他的學生,尤其是昌平校區的學生。
江老師當了老師,在他重新成為普通老師而不是校長的“時刻”,他的那種教育培養了一種成為老師的“意識”或“回歸內心”,成為了一位不朽的老師。
我站在江先生站過的講台上,心裡感到猶豫和壓力。 孫國東君說了一句很為好:“。有一種感恩叫做繼承。 “你站在那裡,但你沒有退路,只能用你的一生來品味你在講壇上的那種教養,模仿它,並從中學習。
深 ·紀念。
江平老師是永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