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新構建大學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模式。
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健康觀念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從傳統的“不傷害、不殘疾”的體能健康觀念,到體能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倫理道德等健康需求; 它已經從生物醫學模式演變為一種結合了“生理、心理、倫理和社會”的多方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高校要主動適應時代發展的新需要、新動態、新形勢,積極貫徹黨和國家關於大學生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針精神,培養一批社會主義建設者和身心健康的人。 品質優良,品德高尚,意志堅定。
整合教育資源,建立教育聯動機制。
資源整合,教育聯動。 把大學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設立心理生理健康教育資源建設專項資金,專項資金為健康教育有序推進提供保障; 成立以黨委書記為核心,學生辦公室、後勤室、教務處、校醫院等部門參與的大學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負責大學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的統籌部署安排、政策制定、組織領導工作。
建立健全校級心理生理健康教育諮詢管理中心、院系二級心理生理健康服務站、**心理生理健康協會、健康教育**、校醫院全日門診等平台,促進全校師生教育資源共享; 及時滿足師生的心理生理健康需求。其中,校級輔導管理中心負責動態監測全校學生的心理生理健康狀況,建立學生成長檔案; 系級、一流的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平台,負責學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實施; 健康教育**全天候開放,提供健康教育相關課程、問卷、問答。
著力構建“家-校-社群”聯動健康教育機制,吸引家庭、社會等力量共同參與。 一方面,建立家校溝通機制,定期組織開展家庭活動日、親子關係主題小組課等活動,定期為全體家長舉辦大學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講座,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 另一方面,我們充分利用社群健康教育資源,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公益活動、文藝宣傳活動、心理生理志願服務活動等,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創新教育方式,轉變健康教育觀念。
大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後期,在遇到學業、人際關係和就業壓力時,可能會遇到一些身心健康問題。 對此,高校要創新教育理念和創新教育方式,以高質量的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為學生更好地接受專業教育創造條件。
定期開展大學生心理生理教育專題教學研討會、健康教育專題工作會議等活動,指導教師糾正教學態度; 組織教師就現有或新發布的大學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相關檔案或政策開展讀書會、學習交流會等活動,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科學開展大學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途徑; 充分利用校園廣播、校報、校刊、新平台等,加強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的宣傳。
注重課堂教學,注重課程教育。 為全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身體健康課程及相關醫學教育課程,明確課程時長和考核方式,宣傳普及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知識、醫學知識、傳染病防控、急救知識等。 加強體育教學訓練,定期開展專項健康教育推廣活動,提高大學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用性。 同時提供一對一的心理生理諮詢或輔導服務,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心理困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節。
高校健康教育者應營造開放的課堂環境,運用任務驅動法、廣播示範法、研究型學習法、合作學習法,激發學生接受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學習的深度融合。 基於教學平台的匿名性、虛擬性等特點,在保護使用者私隱的同時,開展健康教育知識的線上普及。 通過與學生的實時互動和問答,提高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此外,借助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獲取學生心理生理健康狀況動態監測資料,對學生心理生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風險、危機干預、教育輔助等工作,確保大學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專業性。
建立保障機制,有序推進教育工作。
完善團隊保障機制,優化教師比例。 在引進優秀教師的同時,對現有教師進行系統、長期的教育培訓,引導教師科學高效教學。 完善環境保障機制,加強軟硬體設施建設。 設立健康諮詢室,為大學生營造溫馨的健康諮詢環境; 豐富健康教育圖書資源,打通線上線下讀書綠色通道,幫助學生開展自我教育、自我調節、自我鼓勵、自我安慰; 引進多項先進技術、專業健康檢測儀器、健康教育軟體等,如沙盤、檢測軟體(SCL-90、SDS、MBTI)、學期遷移機、記憶體跨度計等。
建立健全監督評價機制,將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監督評價指標體系。 教育部門要定期對高校健康教育工作進行專項監督檢查。 學校黨政領導、健康教育工作組等要不定期開展教育檢查,運用問卷調查、觀察方法、訪談等方式,對健康教育課程的成效、課程質量、學生滿意度等進行收集整理,為後續整改提供有效參考。
落實科研保障機制,建立健康教育學科良性發展機制。 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健康教育相關研究和專案申報,為健康教育提供學術支援,把握健康教育的規則和關鍵難點,助力大學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高質量發展。 落實激勵機制,將健康教育工作成效與教師獎勵、崗位晉公升、職稱評定等掛鉤,激發教師參與大學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的興趣,提高健康教育成效。
蔡欣欣,作者單位:瀋陽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