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中美兩國政府代表團在新加坡舉行會議。 雖然雙方立場依然順對,氛圍緊張,但能夠打破以往的“冷戰”揣測,會談已是外交上的重大進展,讓許多國家感到欣慰。
這不是中美兩國第一次選擇新加坡作為會晤地點。 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的咽喉要道,不僅在地理上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政治和經濟上也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美兩個超級大國關係緊張的背景下,新加坡要與兩國保持良好關係並不容易。 新加坡處理國際關係的能力離不開其領導層的遠見卓識。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對此深有體會,他認為美國作為長期世界領先的西方霸主,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被其他國家超越。 在他2013年出版的《李光耀看世界》一書中,對中國和美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關於美國,他寫道:“儘管近年來,由於金融危機和阿富汗戰場上的失敗,美國動搖了其世界霸權,但美國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國際領導者地位。 ”
雖然其他國家有可能在經濟舞台上趕上美國,但這只是美國經濟地位動搖的標誌,但在經濟之外,美國還有三大獨特優勢。
只要這三個優勢持續下去,美國就打不下。 首先,美國擁有深厚的軍事優勢,其裝備和軍事基地遍布世界各地。 這種優勢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美國雖然表現良好,但在裝備方面並沒有超過協約國。
然而,美國意識到**技術的重要性,開始積極掠奪德國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從而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基地。
二戰結束時,美國戰略情報局(U.S. Strategic Intelligence Agency)開展了一項名為“回形針計畫”的秘密行動,其目的是發現和吸引德國的科學人才。 在掠奪和奪走德國科技成果的思想指導下,美國開始有意識地尋找相關人員和**。
這次行動最引人注目的結果是德國火箭科學家馮·布萊恩(von Bryan)的成果,他作為V2飛彈的設計者,幫助美國在火箭技術方面取得了飛躍。
馮·布萊恩後來參與並領導了土星五號火箭的研製,成功幫助美國實現了人類首次登月的歷史性時刻。 在嚐到甜頭的美國之後,進一步加強了對德國和歐洲科學家的尋找,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戰後時期,對於科學家來說,二戰後的美國顯然比飽受摧殘的歐洲更適合生活和學習。
戰後的美國,科技的力量和人才的匯聚開創了乙個新時代。 美國以其財政資源和政策吸引了大量歐洲科學家。
據統計,僅在二戰前後,美國就吸收了1600多名前德國科學家和工程師,這使得美國在科技領域的優勢越來越大。
冷戰期間,美國投入大量資金研發軍事裝備,使得美國在技術上開始爆炸式增長,從飛彈潛艇,到坦克和飛機,再到單兵作戰,美國在裝備上取得了領先地位。
以B2轟炸機為例,它是世界上唯一的戰略轟炸機,其重量單位比服役時的價值貴兩到三倍,至今還沒有人能夠擊敗它。
再看F22戰機,雖然已經服役近20年,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強的戰機之一。 放眼世界,只有我們的殲-20可以與之抗衡。
作為最大的海上強國,美國在海外建立軍事基地的歷史由來已久。 19世紀中葉,美國為了爭奪鳥糞資源,開始占領大量偏遠島嶼,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第一批海外軍事基地。
二戰後,美國在歐洲部署了大量軍事基地,使歐洲成為美國勢力範圍的一部分。 這一切都離不開美國在**裝備和海外軍事基地方面的領先地位。
隨著時間的流逝,美國的海外軍事基地數量有所增加。 起初,這些基地主要集中在西歐和東亞,其目的是保護和監視盟友和臣民。
然而,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美國對提振美元、獲取石油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開始頻繁干預地區局勢,製造區域性戰爭,這也促使美國將軍事基地擴充套件到更多地區。
目前,美國依靠狡猾、哄騙等多種手段,在全球建立了500多個海外軍事基地,分布在五大洲和四大洋。
雖然我們可以有效地將敵人擋在家門口,但我們仍然無法在全球範圍內與美國軍隊競爭。
科研實力居世界前列,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始終保持領先優勢。 美國之所以能夠在軍事領域脫穎而出,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全世界科學家技術人員的辛勤工作。
美國無疑是當今世界的科技創新中心,擁有最優秀的科研人才和裝置,為各項科研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科學中心是科學家為了更好地發展而集體遷移和移動的地方。
英國學者伯納德是第乙個提出這一概念的人,他認為科學需要交流和碰撞,所以科學家自然會聚集在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地方。
後來,日本學者湯淺三尾在伯納德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定量定義了科學中心,他認為,如果乙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科學成果數量超過全球科學產出的25%,那麼這個國家就可以稱為世界科學中心。
從歷史上看,全球科技中心發生了五次重大轉變。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科學的發展始終與時代背景和文化思想緊密相連。 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人類探索世界的熱情第一次被激發,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為現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在英國,在16、17世紀,英國開始湧現出牛頓、胡克、哈雷、阿代爾、哈維等各個領域的大師,成為世界第二科技中心。
第三,在法國,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開創了科學的“**時代”,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庫侖、安培、拉瓦錫等大師的出現使法國成為科技的領軍人物。
德國對大學教育的激進改革第四次吸引了歐洲最優秀的科學家,其中最著名的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科學的每一次飛躍,都是人類智慧和勇氣的結晶,都在為人類的進步做出巨大貢獻。
在二戰結束後的短短幾年內,美國成功地取代了歐洲,成為世界新一代的科學中心。 這是因為美國在二戰前獲得了一大批歐洲科學家,他們為歐洲獲得了21項諾貝爾獎,為德國獲得了31項諾貝爾獎。
然而,二戰結束後,美國的諾貝爾獎數量猛增,幾乎每次獎項入囊,都是立竿見影的。 如今,美國在大多數科學領域都取得了領先發展,我們經常提到德國的汽車和日本的機械,但我們很少強調美國的某種技術,因為美國的科學技術幾乎在所有領域都取得了領先地位,無論是機械製造、航空航天、能源電力、生物醫學、基礎物理學,美國都是一座無法逾越的大山。
儘管現代商業世界很複雜,但大多數工業化產品都包含大量的科技成果和相關專利。 如果用這些手段,美國很難繞過它,這也是美國能夠隨意實施制裁的原因。
然而,世界形勢瞬息萬變,美國的技術優勢已不再遙不可及。 近十年來,中國的科研迅速超過美國。
基於頂級期刊的高質量,中國和美國均佔比達到30%,遠超其他國家。 從歷史上看,世界科學中心每80年就要發生一次變化,未來科技的發展仍然值得期待。
此外,美國的文化優勢深深植根於人民心中,潛移默化地,悄無聲息地吸引了眾多科學家,成為科學中心。
當電影在18世紀首次發明時,美國人就認識到電影產品在促進國際發展方面的作用。 美國電影協會在19世紀初的乙份報告中指出,對於中國市場,他們認為“如果在美國電影中展現美國的生活方式,以引起中國人的興趣,將有助於美國商品更好地開啟中國市場。 ”
20世紀20年代,報告發表後不久,大型、整合良好的荷里活製片廠開始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通過直接雇用員工的方式在海外發行電影。
當時,荷里活八大製片廠在北京、上海等地設立了辦事處,甚至在習設有常駐代表。 這些地方辦事處持續向當地市場運送荷里活電影,除了定期的電影放映時間表、電影出貨、院線票房監督和債務催收外,他們還負責在當地推廣電影和美國文化,例如定期舉辦雞尾酒會和邀請名人預覽電影。
在先驅者的努力下,荷里活成功走向全球,美國電影在全球取得了成功。 在此背景下,美國也不遺餘力地在電影中宣揚自己的意識形態,從二戰中保護盟友,到反恐維和,再到超級英雄的全球救贖,美國始終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現,無形中強化了其領導地位。
除了文化產品,消費品在美國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20世紀20年代、30年代,可口可樂開始在海外推廣,後來成為美國團隊的飲料供應商,進一步提公升了可口可樂的品牌影響力。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可口可樂已經成為全球最暢銷的快樂飲料,同時也成功地將美國可樂文化推向了世界。
美國產品風靡全球,除了可口可樂、強生的沐浴露、蘋果的手機、耐克的鞋子、麥當勞的漢堡、星巴克的咖啡等都是熱門產品。
雖然中國製造的產品在世界各地也暢銷,但在品牌形象和文化影響力方面與美國企業仍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美國的文化優勢更難超越。
美國文化主要是通過文化產品和消費品傳播的,即使我們不能看美國電影,聽美國**,也很難不喝美國飲料,不使用美國沐浴露。
美國的文化優越感,看似對人類和動物無害,但其影響力卻如水下冰山,一不小心,就會遭受巨大的損失。
1.借助文化優勢,美國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保持了技術和金融優勢,從而保持了軍事霸權。 2.二十年來,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第一大經濟體的差距正在縮小。
說實話,這樣的成就對我們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2005年,天涯曾發文**稱中日實際差距太大,甚至到2030年,中國的GDP也不會超過日本,當時很多人都支援這個想法。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五年後的2010年,中國以40萬億元人民幣的GDP超過了日本,除此之外,中國在接下來的八年裡增長了一倍,達到80萬億元人民幣。
這種飛速的進步,使我們對美國的看法越來越弱,尤其是近年來,在成為對手之後,很多人開始看不起美國,認為美國無非如此。
不過,美國畢竟在地球霸權70多年,在軍事、科技、文化等領域有著難以超越的優勢。 對此,很多領導看得更透徹,比如李光耀提到的三大優勢,其實只是其中之一。